二十年前我去西北师大参加甘肃省骨干教师培训。学习之余,在大学校园及校园周边目睹了大学被过度商业化的情形,想到我微薄的工资将来该如何支付孩子的学费和花销。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有了挪一挪的想法,开始留心各种招聘信息。
2005年七月份我接到了一个0898开头的电话,一个1988年曾经神往的地方——海南某中学通过了我的基本资料的审核。通过电话了解,招聘要通过考试、讲课、面试等环节。考试和讲课每天都在进行,于是带了几件衣服,包里装了一本《说文解字》就信心满满地出发了。带这本书的原因是我推测很可能会要求上文言文或者诗词。
那年一同参加应聘语文教师的有来自于全国各地的26位教师,笔试后留下的15人进入了上课环节。
我是第十四个去上课的人。课前十分钟,我到达指定地点,见到了即将听我上课的几个学生。——原来所有人讲的是同一篇文章——《五人墓碑记》,听课的就是教室内那二十来个学生。这些学生包括三名评委已经把这篇课文听了十三遍了!
“那得多枯燥啊!”这是我的第一想法。
我当即决定不用现成的教案,我要让他们耳目一新。
那节课我用那篇他们听了十三遍的《五人墓碑记》作为材料,讲高考作文要如何面对。
开讲之后,所有学生突然坐直了身子,三个评委还露出了欣喜的微笑。
接下来的环节驾轻就熟,我知道我就要通过这一关了。
晚上的面试环节,对我们那些人来说都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面对。加之彼此都是竞争对手,在等待的过程中虽然彼此客气友好,但谁也没有办法从刚刚面试的对手那里获得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等我进去面试的时候,才发现一个教室里坐了七八个人,也主要问的是个人基本信息和家庭情况,包括计划生育情况。
有个领导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不在家乡做贡献?这个问题很刁钻,不好回答。
但领导的口音暴露了他的籍贯,我已经听出他不是海南人。我的回答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像他一样,因为海南的机会更多!
我就这样上岸了。
二十多年过去,弹指一挥间。现在的招聘自然和当年有lq很大的区别,但是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策略依然非常重要,独辟蹊径往往能够得到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