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书皮
周末的晚上,我站在书架前,想选一本书来读,无意中发现我的很多书都是包着书皮的。
书皮各式各样,有的是报纸,有的是街边发的广告传单,有的是商场门口领来的海报,不论什么样的书皮,都或多或少起到了保护书的作用。
我记得小学一二年级就开始包书皮了。每年新学期领到书,回到家第一件是就是让长辈们帮忙包书皮,长辈们一边给包书皮,嘴里还一边说着书多好,书多贵,学知识会算数是多么有用等等。我嘴里答应着,注意力却都在书皮上。那个时候,在农村,广告传单几乎没有,海报更是闻所未闻,所以书皮经常是比课本的纸张大一些的寒暑假作业,或者收集来的报纸。报纸也是难得的,因为大多数农民是不看报纸的。我印象中最深的一种书皮是牛皮纸。那个时候,一些化肥袋子就是用就牛皮纸做的,所以家家每年都能攒上几片。牛皮纸虽然颜色不美,但是很厚实,偶尔落上水滴或者饭粒,手一摸一点痕迹都不留。平时爷爷奶奶遇见好看的硬实的纸张也会留着,等我发新书了,他们得意地拿出来,似乎在炫耀他们的未雨绸缪,先见之明。
书包好之后,还要在书皮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书的名字,数学、语文、自然、思想品德------既方便查看,又给一些单调的书皮增加了色彩。当然更不能不写上自己的大名和班级。不论是自己写,还是要别人帮忙写,写书皮上的字的时候,执笔人都特别认真,几乎都到了庄严神圣的地步。这也难怪,第二天到了学校,同学们都要把各自的书拿出来,比比谁的书皮漂亮,谁的书皮包得棱角分明,谁书皮上的字写得漂亮。然而,也就是一周左右的新鲜,等新鲜劲儿一过,书又成了吵架时进攻的武器,防守的盾牌,发脾气时的出气筒,苍蝇拍,或丢或砸或是撕几页下来全凭小主人的心情了。有些书,还未到一学期结束,就面目全非提前殒命了。
尽管如此,下一个新学期,大家还会重复包书皮的过程。
我与生俱来地喜欢书,爱护书,从不撕书。自从学会自己包书皮以后,我拿到一本新书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他包上书皮。读大学的时候,因此没少被室友嘲笑。“学几周就要压箱底了,还包上书皮干啥?”是啊,有些课本的内容明明不喜欢,还是会给他们包上书皮,然后认真地写上书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大学毕业。
毕业以后买来书,就不再本本包书皮了。一般的书,买回来后开封就读,读一半时逮着床头放床头,沙发方便放沙发,全然不会顾及它们的品貌的。只有遇见特别喜欢的,打算长期反复看的诗集之类的书才给它们包上书皮,不经意间显赫了它们的地位。
那天晚上,我并没有读书,而是把很多书的书皮拆下来,认真地审视它原本的封面的样子。有些封面非常好看,新鲜又陌生,都不知道它们被藏在书皮下面多少年了,八年,十年,有些更久呢。更不知道当初用一些不伦不类的书皮把如此美丽的封皮掩盖起来值不值。有些书皮很完整,说明如果不包书皮,书也破旧不到哪去。
“也许是时候把这些书皮都丢了,还给书以本来的面目。”我心里这样想着,但手上还是把泛黄的书皮小心翼翼地包在了各自的书上。
原来,书皮上已沾满光阴的味道,岁月的痕迹,竟然舍不得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