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看电影,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对电影绝不陌生。
接下来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看电影的时候,更关注的是什么呢?
对于我来说,目前阶段的我其实更关注的是电影的情节,我更想看一些新奇的或者没能让我那么容易猜到剧情的电影。但最近由于作业的原因,体验了一种另类看电影的方式,中途有不少感想,先记录一部分。
这两天看的是《新少林寺》,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很低,也不符合我目前的观影选择标准。那为什么要看呢?因为是作业,不得不看。哈哈哈。
其实主要是我们有一个作业任务,要找一部有日文配音版的中国电影,然后对比汉译日的翻译,找出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然后根据内容做一个发表。
我们找了好久才找到了一部既有日文配音又有日文字幕的,所以就选择了这部。(虽然发现字幕和配音不符合,出了不少问题……不过这个就略过啦)
所以我们要边看边记录下每一句台词。
带着这个目的去看电影,体验自然不一样。
我察觉了自己的心理变化:与以前看电影希望有很多新奇的点不一样,仔细看每一个细节,从细节中推敲情节发展不一样,我发现我希望人物不要有那么多对话,希望台词少一点,当看到没有对话,没有字幕出现的纯动作场面或者纯人物表情、纯风景的镜头画面时很开心,并且希望那些镜头可以持续长一点时间。其实理由很简单,因为任务很赶时间,而台词少一点的话,工作量没有那么大!哈哈哈。
所以我忽然有了一个感想:
同样一部电影,当你看的目的不同的时候,你对它的期待会不一样,能够让你开心的点也会不同。延伸到对待其它事物也是一样的,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反应除了事物本身的特点之外,往往取决于我们本来想要打算利用其来达到什么目的,取决于我们对通过这个手段对达成我们目的的期待。
此外,还有一个特别的感受。
电影本来是一个由画面(人和物、景等)、声音(人声、背景音乐等)、文字(台词等)多种要素组成的表现方式。当你只聚焦于记录电影的台词,也就是电影的单个要素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无形之中是在对整部电影进行了拆分,从而也间接地对各个要素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比如,当你看着自己记录下来的某句台词的时候,你只看到了文字,可能明白文字的意思,但脑子里可能是没有太多的具体物象的,然后你把目光放到电影上,看到了演员,看到了他演绎这句话时的状态:他的表情,他的动作,他的衣着,他用的道具等,你还留意到了他说话时的语气,声音的长短高低、抑扬顿挫等等。
这些大量的细节,是以前把焦点放在电影的剧情上的普通观众的我很少会去注意和体会到的,而通过这次带着不同目的的另类的观影体验,我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好像无形中发现了影评人观看电影时的视角。
这些发现和体验还是挺不错的,也算是在完成比较繁重的任务的过程中的一种苦中作乐吧。记录下来,供日后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