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光荣与梦想(上)》
4.不间断的体育活动
年轻人好动、好玩是特点,不能算是个缺点,班上能文会武者大有人在。上学时,全校经常开展体育活动,各种球赛接连不断。
每遇赛事,全班几乎是倾巢出动。上得场者,拳打脚踢奋力拼搏。场外者则站脚助威,摇旗呐喊。
班里的女生少,总感到助威的气势缺少了点什么,于是,常常拉来一些平日里要好的外班女生,同做后援。作为回报,每逢该班赛事,我们班的巾帼也要赶去助威。你来我去,相互助威好不热闹。
80年代初期,全国都为女排连续夺得世界冠军而振奋,高校中也十分流行打排球。在一次全校排球联赛中,全班又一次以高昂的斗志投入到每一场赛事。
说来也有意思,班上打得排球的人,个头高高矮矮,站在一排就像是个老年人露出一口七高八低的残缺豁牙,别提多难看了。
人不可貌相,可在复赛中,一个对手就是瞧不起我们班队员那参差不齐的个头。赛前,派一个说客来 “劝降”,说是好赖都是输,不如省省力气,好让他们准备下一场的比赛,也算大家交个朋友吧。
不知是这句话惹恼了我们班的排球队员,还是那个班的球技太差,上来刚一交手,对手就被我们班的大力扣发球打懵了,生生一米九几的大个,硬是让我们班一米七几的小个头扣得一楞一楞的。
比赛打得非常顺手,也就是二十几分钟,我们班就以三比零获胜,他们在三局中一共只拿到了7分。
比赛当中,他们班的体育骨干,那个个头一米九几的学校篮球队中锋,急得不断地大声吼,急赤白脸地斥责同队的队员。
无奈,打排球不是比篮球,纵有一身双手扣蓝的本领,可就是无法将排球打过网来。几次尝试,终于明白了“隔行如隔山”的道理,换下场去,坐在一边生闷气。
赛后,班上的一个同学专门找到了对方,十分恳切地连连说道:“承让、承让。让我们班节省了很多的力气,为下一场的比赛做好了准备,军功章里肯定也有你们的一半。真的!”
这次全校男子排球联赛,我们班以全胜的战绩获得了冠军。新闻系的一个同学,就是目前频频在电视上露面的那个体育记者,还为决赛写了个纪实。那会儿,看着排球决赛纪实还真有些地动山摇的感觉。
各项球赛都有人数限制,大多数人只能在场外呐喊,遇到场上比赛打得不顺,也只有搓手、跺脚干着急的份。
上学时集体荣誉感特强,无论大小赛事,总是全班人马一起出动。场上比的是球技,场下比的是其他功夫。
一次,全校举行女子篮球联赛,班里女生虽然不多,但却拥有一名前北京队青年女子篮球队的前锋。当时,还是校女子篮球队的主力,加上几个球类运动爱好者,自恃篮球是本班的强项。
其他各班当然不敢怠慢,一开始就把我们班的巾帼当成了假想敌,开起战来,更是打得昏天黑地。
比赛中,一个对手自知技不如人,一上来便使出了第十九般武艺。篮球比赛难免有身体冲撞,对手的冲撞技术和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投篮命中率,场下拉拉队也频频发动攻势,大有炸平球场,停止篮球转动之势。
好在全班临危不乱,场上队员尽量拉开攻击队形,避免与对手纠缠在一起,场下的拉拉队则组织起有节奏的阵阵号子,一下子盖住了对手的喧嚣。
随着场上比分的拉开,对手的情绪越来越坏,以至于场下的一些男生 “ 粗口” 不断。场上胜利在望,场下也不能输给对手。来往的语言中,已经辩不清是为了鼓舞场上的斗志,还是试图开辟场下的第二战场。
焉的,对方的一个毛头小伙子随意使出了一个 “粗口”,那意思不无两军阵前的挑衅 “叫板”。这还了得,班上几个不爱球技爱武艺的高手,正为帮不上班里的球员而发愁,听得这话,脸绷得紧紧的,挺胸乍膀,一言不发,不约而同的靠将过去,光那神态就够那小子喝一壶的。
可能是那家伙说的话实在太不中听,要不就是他在班里也没得人缘,对方竟无一人肯出来帮腔,人人都别过头似乎更加关注场上的比赛,不过拉拉队的叫喊却再也打不起精神。那个倒霉蛋儿,动动嘴嗫嚅了几句,什么也没敢再说。
班里人多,凑在一块儿爱起哄,看到场上、场下所获得的胜利,更是来了精神。几个岁数大点的同学,还在那里连比划带说:小的儿们,上!有咱几个老家伙给你们在后边扛着。
也不知是谁,找来一面小锣,专在对方投篮不进的当口,“铛”的敲上一下,引得全场大声哄笑,讥讽的效果极佳。搞到最后,直弄得对方的球员把球传来递去,就是不敢投篮。场上双方的球员听到锣声就都禁不住笑弯了腰,几乎无心恋战。
对手苦无良策,又拿裁判开刀,几个人不顾赛场大忌,手指裁决横加责问,甚至出口伤人。一时间,激怒了裁判,判罚对方的哨声此起彼伏。
班里的一些同学马上发挥了作用,比赛中间暂停或休息,屡屡给裁判端茶、送水,拐弯抹角地夸裁判执法公正。这场比赛,我们班不仅以大比分获胜,还赢得了大赛组委会“风格好”、“尊重裁判”的赞誉。
记得班上除了获得过男子排球冠军、女子篮球冠军,还连续两届获得校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男子篮球联赛也因为决赛中一个对手的弃权而获得了全校的第三名。
5.如今
一晃眼,40年多已经过去了,78级法学班的同学,少有了那昔日的锋芒,许多人已是两鬓斑白。
当大家聚在一起,追忆那遥远的40年前的情形时,人人都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留恋的眼神。在一点一滴的回忆之中,那些已经模模糊糊的图象,渐渐地清晰、丰满起来。最终,又把当年那一幅幅五光十色的画卷再次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注:谨以此文纪念邓公,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