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1.引子
2.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与外驱力
3.家庭生活中如何应用
1.引子
最近有三个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第一个事情就是小宝学翻身。小宝三个半月了,因为他是在肚子里待到43周才出生,所以很多方面都比一般的孩子要早一些。这天他开始学翻身,用尽全身力气,咿咿呀呀地大喊为自己打气,我听到以后,不知道是不是突发灵感,给了他一个手指,帮了他一下,这样他就成功的翻了过来。第二天,我只需要用手指轻轻的带他一下,他就翻过去了。第三天他就能完全自己翻身了。每次看到他那么用尽全力,大声喊给自己打气,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觉得孩子真是天生会自主学习的。
另外一件事情是小宝想要去抓东西,孩子三个半月,他的脑袋对手的控制力还不是那样精准,所以当他想要往前努力抓东西的时候,总是不能精准地抓到,甚至抓住以后不一定能握住。但我感觉到他想要抓东西往自己嘴里塞的需要时,便把家里的一堆东西放在他的面前,并配合他靠近物品,然后就看到他非常努力的尝试,不断的尖叫给自己打气,想要去抓到他想抓的东西。这个过程当中,我除了配合他或辅助他靠近物品以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语言,比如说,宝贝你很棒,宝贝你真厉害之类的话,可是孩子并没有,因为我没有说这些话,而放弃了自己的努力,他依然非常拼命的想要抓住他眼前的东西。
第三件事情是,大宝五岁半了,她最近对扎头发非常的感兴趣。总是想要给我扎头发。我知道在五岁半的时候,其实孩子是具备能力去给自己扎头发的,于是在她帮我成功的扎好了头发之后,我便鼓励她,你试试看能自己给自己的头发扎上?刚开始孩子畏难,说:“我不行。”我便接着鼓励她:谁也不是天生就行的,试了才知道。”第一次她失败了。可是她又还想给我扎头发,于是我又让她扎了我的头发,这次扎的蛮好,等我再回头,发现她自己努力、认真地在自己头上尝试扎头发,并且这一回也扎好了。
这三件事情凑在一起,让我不得不去思考,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与外驱力。
2.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与外驱力
内驱力,顾名思义,来自于孩子内在的需要和兴趣,于是主动的学习去学习他想要掌握的事情。
而外驱力是指来自于外在的、非孩子本身的力量去学习,比如老师的要求,父母的催促等等。
小宝的表现让我深信孩子是天生内在是有巨大的力量去推动自己学习的,而二岁前的孩子内在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自己的需要。比如说任何一个孩子,四个月左右会翻身,七个月能坐起来,八个月就能开始爬,一岁就能走路,一岁半就能开始讲话。虽然我们大人可能没有关注,觉得这是再自然不过的过程,可是通过对小宝的观察,我知道他每天都在学习。就拿最近的翻身来说,他是自己的腰和腿,具备了力量,他就自然想要尝试,把身子翻过来,把头抬起来。而小宝最喜欢我对着他的说的话就是各种元音的发音,而从而拼读起来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姐姐,这几个简单的词。当我每天就用这几个词,很慢速的跟他说的时候,他是最认真专注的,其实这个过程他就是在学习。
我印象中,大宝这种自主的学习一直持续到他学会走路,学会自己抓东西吃。这个过程是不知不觉发生的,在我们大人关注到以前他已经学会了。
大宝身上另外两件事情也让我觉得这个内驱力主要是兴趣使然。大宝两岁的时候,看见小区里很多孩子骑自行车、穿溜冰鞋溜冰。于是强烈要求我们给他买自行车,买溜冰鞋。在大宝两岁生日的时候,我们给他买了一台小的自行车,然后顺手买了一双溜冰鞋。当时觉得孩子的脚踝可能还不够有力量,就不愿意给她穿,可是孩子非得要,拗不过她的情况下,给她穿上了溜冰鞋。这一圈穿不得了,当天穿上当天自己就学会了溜冰,而且自行车也是,你坐上就已经会了。这让我感觉到,首先兴趣是他最大的内驱力,他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在观察其他小朋友的那个当中,已经模仿学会了大概如何骑自行车、如何溜冰,于是当他拿到了自行车和溜冰鞋的时候,就已经是他实践的过程。于是才会发生让我们惊讶的,第一天穿上就已经会了,第一天骑上就已经会了的快速过程。
那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孩子就变得我们印象当中不再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变得好像是外界要求他干什么,他才干什么的呢?
我个人觉得,当孩子内在没有这个需要,也没有这个兴趣的情况下,我们一遍遍用催促、用恐吓、用命令、用奖励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你必须做。于是孩子为了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可和爱,为了防止自己被惩罚,被骂,于是慢慢就在外力的驱动下去学习了。当外力足够大的时候,就彻底毁掉了孩子的内驱力。这一点,想想我们的孩子是如何一点点开始被动的就知道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为了让女儿学英语,我用了各种方法,可是过程中太多的标准,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差。本来英语不是日常当中必须使用的语言,有没有它,不会影响生活;再加之母亲的否定,她变得非常不喜欢英语。这是做母亲的错呀。
3.家庭生活中如何结合使用外驱力与内驱力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我们需要厘清四个问题。孩子的内驱力有哪些形式?如何引发孩子的内驱力?外驱力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外驱力如何使用?
孩子的内驱力有哪些形式?
诚如上面我想的,孩子的内驱力有自已的需要以及自己的兴趣。(可能有其它的驱动力,以后观察到了再扩展。
如何引发孩子的内驱力?
我个人的观点是,在两岁以前,孩子是绝对是按自己的需要以及兴趣去学习的,所以根本不需要家长任何外部的激励,去促使它完成任何事情。所以无论家长给不给赞美,给不给小红花,孩子都会那样做的,也就是说我们给了或者不给,都不会给孩子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那二岁以后呢?孩子需要根据他的兴趣去学习,比如说去学会骑自行车,滑滑轮,骑扭扭车这样的。那作为家长需要给他一个大的环境,这样她可以去模仿其他孩子,去感受其他孩子在过程当中的幸福和快乐感,那么孩子自然就会被吸引,想要去学习,这个时候我们只要给他提供相应的工具,孩子自然就能够去完成。
这也让我联想到,如果我们想要孩子爱读书,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自己在家庭当中做出来读书的时候很快乐,很兴奋的那种感觉,自然能吸引孩子跟我们共同读书。一个不真正爱读书的家长,是没办法自然而然培养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的,或者至少孩子在最开始是不会有这方面的内驱力的。
总结以上,当孩子想要学一种技能,学一种本领,六岁以前,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有一个观察的过程,让孩子自动,自然引发出他的兴趣,或者说引发出他的需求去主动的想要去学习。
外驱力就一定是不好的吗?外驱力如何使用?
既然有外驱力,而且孩子在小的时候,就是通过外在的反馈来形成更全面的自我认知。那么外驱力肯定有它好的一面。
那么该如何使用外驱力呢?
我觉得当孩子刚开始没有兴趣时,除了环境吸引,也可以适当地使用一些奖励或鼓励的方法,当孩子体会到做一件事情所带来的乐趣。具体如何落地,我暂时还没有系统的想法。比较随兴想到的,就是比如我家大宝,他在学英语的过程当中,遇到拼读是比较难的,刚开始他是不愿意去学习这些比较枯燥的自然拼读。可以用一些奖励、陪读等各种方法,让他过掉那个难关,但最终我觉得需要回归到他自己发现自己变厉害的这样一个事实,从而强化她个人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是说最终需要经由外驱力回归到孩子的内驱力上去。
我们需要十分小心一点,那便是当外驱力远大于内驱力,那就彻底破坏了孩子的兴趣。所以作为父母,更重要的是关注我们的行为,有没有导致孩子把关注点回到获得我们的关注和认可上。我们行为的目的应该是让她始终关注自己有什么收获和自己的感受如何等等。包括肯定孩子,需要将孩子的关注点引上她自身有的优点,并强化她。而不是引导她关注父母因为她的行为有多开心。这样慢慢关注点就向外了。
以上仅仅是自己不成熟的一些思考,也许在家里实操过后,可能有更深入的体会。也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可以多方探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