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符三年(1100年),在位十五年的宋哲宗赵煦病崩,年仅二十五岁。哲宗驾崩时正值壮年,因此并未预立嗣君,最后还是嫡母向太后做主,立宋神宗第十一子端王赵佶为皇帝,是为宋徽宗。
宋神宗一共有十四子,在北宋皇帝中子嗣还算比较兴旺,但是他的这些儿子中平安长大的却并不多,只有六个儿子长大成人。哲宗的五个皇兄更是全部早夭,因此,哲宗算是事实上的皇长子,他能当上皇帝,完全是遵循封建社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度。
宋哲宗身体孱弱,十岁继位,当了十五年皇帝后,年仅二十五岁就驾崩了。哲宗有一子四女,唯一的儿子赵茂出生三个月便夭折,因此,在他仓促驾崩后,皇位继承人便只能从他的兄弟中择选了。
哲宗的生母是钦成皇后朱氏(追谥),朱氏生两子四女,分别是哲宗赵煦、简王赵似、郓国公主、潞国公主、邠国公主、徐国公主。哲宗驾崩前,简王赵似已经十七岁,按照“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度,理应由赵似继承皇位,最后却为何变成同样是庶出的端王赵佶继位呢?
端王赵佶能当上皇帝,要多亏了向太后的大力支持。
哲宗驾崩后,当时执政的宰相章惇主张依礼、律,当立哲宗同母弟简王赵似,否则当立长弟申王赵佖。可以说这样的皇位继承伦序符合封建宗法制度, 但向太后以自己无子,神宗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赵佖后,主张立哲宗次弟端王赵佶。对此,章惇深感不满,他一向对端王没有什么好感,认为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且神宗在世时,对仁孝懂事的简王赞誉有加,曾说 :“简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这句话也成为章惇驳斥反对派,力主由简王继位的主要原因。
不过,向太后却并不吃章惇这一套。说起来,哲宗赵煦能当上皇帝还多亏了向太后,原来神宗生前为立太子之事一直犹豫不决,当时还是皇后的向氏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的继承制度,力主由事实上的皇长子赵煦作为储君,神宗听从向氏之言,立赵煦为皇太子。哲宗在位时,向太后的处境十分的尴尬,后宫之中,属哲宗的祖母高太皇太后资历最老地位最尊贵,但同时哲宗的生母德妃朱氏“母凭子贵”,在哲宗继位后虽没有被尊为皇太后,但皇太妃的身份已然比神宗在世时迈进了一大步,身份上的变化自然与向太后在后宫地位上产生了冲突。
哲宗生母朱氏性格温顺恭敬,对人十分温和,不干预朝政,也不以自己是皇帝生母而自傲。但高太皇太后似乎对这个儿媳并不怎么欣赏,有几次还语多斥责,生生把朱氏弄哭了。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皇太后崩逝,蔡京、刑恕等人污蔑高太皇太后当初有废哲宗,改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的想法,当时年仅十岁的哲宗不明就里,信以为真,打算废掉祖母高氏的皇后之位。
关键时候,向太后及时向哲宗申辩,但小皇帝并不怎么相信,最后没办法,向太后只能求助于善良宽厚的朱太妃,在朱太妃的一番辩解下,哲宗终于放弃了废黜高太皇太后,追究高氏族人的计划。经过这一起风波,向太后已然对哲宗感到失望,小皇帝虽然年轻,但听信身边佞臣之言,竟然有废黜祖母的想法,这显然让向太后难以接受。
在高太皇太后、哲宗先后驾崩,向太后临朝称制的情况下,章惇拥立简王的计划没有得逞。向太后不满哲宗的母弟再继承皇位,会进一步提升其母朱氏的地位,她乾纲独断,对众臣直言:“均是神宗子,何必然。”向太后提出由端王赵佶继承大统,并以宋神宗语佐证:“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坚持要立端王赵佶为皇帝,章惇坚决反对赵佶继承大统,他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对大宋江山社稷不利。虽然章惇在政治上属于投机派,但在识人方面这次看得很准确。但无奈向太后坚决支持端王赵佶,再加上原来附议章惇的蔡京、刑恕等人转而拥立端王。最终端王赵佶继位,即宋徽宗。
即位的宋徽宗投桃报李,对向太后极为仁孝,凡军国大事,悉报于太后再行决断。不过,此时的向太后已经年老体衰,在徽宗地位趋于稳固后,即还政于圣上。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十三日,向太后崩逝,享年五十六岁。宋徽宗追念不已,为回报向太后的拥立之恩,累加封向太后的兄弟向宗良、向宗回至开府仪同三司,封郡王。而自向敏中以上三世,均追列王爵,这在北宋王朝已属非常之殊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