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与人的沟通始于声调,而非语言。比如孩子放学回来非常高兴的大声喊:“爸爸妈妈,快点来看呀,看看我手里有什么好东西!”你在房间里正忙其他事,没办法出去看,就用了低而慢的声调回应他:“你带了什么好东西回来呀?”文字上虽没问题,可孩子可能会骤然丧失于你沟通下去的兴趣,因为你说话时慢吞吞的声调与他说话时高、快、响亮的声调完全不同频,让他觉得索然无味。
有时候,孩子心情不好,默默垂泪。你看了之后心疼他,想关心他,就去跟他聊天,他都不抬眼睛,只用非常虚弱的声调跟你说:“别理我,我心烦,世界上的人为什么这么可恶?”这样的声调会让你很害怕,觉得孩子出了问题。你想用正能量带动他,马上对他说:“发生了什么?有什么大不了的?快说,让我来帮助你!”你说话的声调高、快、急,想把他带到所谓正能量的方向,却让孩子更生气:你根本就不懂我。”他关上了跟你沟通的门,你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你有正确的动机和积极的状态,为什么带不动消极的孩子呢?
因为我们忽略了声调在沟通中的重要作用。
可以通过声调的“先跟后带”,提升沟通效果,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先听懂对方的声调处于哪个频道。用心感受对方说话时声调是高、快、急,还是低、慢、柔,,或是中等的;同时体会对方在哪种能量层次里,是比较低迷的状态,有着悲伤、烦躁、无奈、紧张、恐惧等情绪,还是透露出喜悦、爱、幸福这样的感觉。你能够觉察到对方的声调如何,就能感受到他的情绪状态,致是“知彼”。
第二,要灵活配合对方的声调说话。假如对方声调高,你就把自己的声调调到高的状态;假如对方声调低,你要把自己的声调落到同样低的状态。这样在说话时与对方共振,使对方愿意跟你继续沟通下去,这是“知己”。
当两人有两三轮对话之后,再把它引导到你希望的频道上,你就完成“先跟后带”了,有效的沟通就开始自然的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