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阅读中,我遇到了数不胜数的教育上的新名词和理论,这个思想那个理论、这个模式那种教法,不一而足。然而,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看看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毫无疑问,我们能够找到几乎所有这些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源头。或者说,尽管这些教育概念或理论都是苏霍姆林斯基之后很多年才提出来的,但是在几十年前,苏霍姆林斯基不但思考过,而且与他的同伴们一起长期实践过。就目前流行的情景教学法、生本教育、人本教育、本真教育等来说,都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题中之义。而且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有的教育模式、策略、理论都应该围绕学生来进行,这是不容丝毫质疑的。
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的第一章里,苏霍姆林斯基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者们所讨论的主题。从这些将近六年的讨论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讨论主题都是与学生的发展有关的。在近代的教育家中,美国的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观念,然而,苏霍姆林斯基可以说是将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观念落到实处的为数不多的教育家之一。
上个世纪美国的加德纳历经多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是有着多种智能的。不同的人智能的发展水平各有差异。不但如此,他还探索针对不同的孩子采取不一样的教育措施来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通过几十年的对课堂的观察和研究,日本佐藤学教授提出了“学习共同体”,并且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的推广和实践。并由此衍生出了其他几个“共同体”,比如“教育共同体”等。在帕夫雷什中学,类似于“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小组也是很早就建立起来了,而且卓有成效。
在《帕夫雷什中学》这本书里,我们发现,苏霍姆林斯基也是非常注重教育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的。帕夫雷什中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领导下,不但组织了各种学习和兴趣小组,而且在教职工层面,也组织教师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并且把这种教师之间的交流常态化。每半个月,教师们就会针对某一个或一些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主题演讲,或辩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育“论坛”不是仅仅停留在讨论层面,而是最后形成一个教育实践的方案,比如针对某一个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具体的措施,使他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连续几年如此。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将意识形态放在一个极端重要的地位,相反,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从来就没有什么形式化的意识形态的说教,有的只是潜移默化的教育。而这恐怕正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和思想能够历久弥新、被广为传播和传承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