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非培训出身且并没有想法致力于培训行业的自己,前来化书成课的初衷很简单:为读到一本好书后能够更好地分享给身边的人,再进一步,就是希望为常规的工作生活寻找到更多可成长机会。但实际活动所得比预想中要多,以下是几点感受和认知。
化书成课≠把一本书翻译成一门课程
本以为化书成课跟其字面意思一样,简单的把一本书籍翻译成一门课程。而实际是需要将多本相关联书籍吃透、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再经过专业化课程设计,才能基本形成一门课程。
所以,做培训、当培训师不是个三两天就能出活的简单事,需要积累、实践和下功夫。所以,我的目标是,先选定一个课题方向,集中力量去做探索尝试。
书籍的逻辑≠课程思路
随着老师在做课程拆解时,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书的逻辑没有想象中缜密,有很多前后重复的内容,整体结构也并不严密,它更多的是从阅读角度和习惯出发去设定的。
而做成课程会很不一样,它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受众的目的而设置,需要在短时间将浓缩的知识或技能帮助学员掌握,所以需要有更急缜密且适合应用需求的思路进行设定。这对课程开发和培训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当然,与我而言,也帮助我粗浅学习到快速阅读并甄选有用信息的方法。
课程内容撰写的好≠一门好课程
精彩课程的呈现所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对内容的掌握和编写只是其中最基础的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对应内容学习活动的设计,怎样让学员愿意参与进来,并得到课程所预想的效果。
所以五星教学法、连线法、粘贴法等课程内容转换方法至关重要,要让学员感觉到这些知识技能不是被说教和被灌输,而是由自己和小组成员共同发现、总结得出的。
这让我理解到,为什么如今很多专业培训机构比较推崇倾向采用行动教学法了。但其实这对培训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这比单向的课程讲解有更多不确定性因素,需要培训师对所引领领域有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和实践积累。
除了两天的课程集训,后续微课开发的任务为我们做实体课程的设计做了承接性阶梯,20分钟的微课开发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降低了实践难度。后续希望在化书成课的引领下,能够真正做出一门自己的课程,不枉费这份想要做一件事情的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