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年纪越大,马上就要到而立之年,对怎么样过好这一生的问题思考越多了起来。
于是找来一些书看,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其中一本,初次读它好像是在大学,记忆不深刻,最近再次读来,给我带来的震撼非常大。
梭罗在书中描述了他在将近30岁的年纪,独自在美丽的瓦尔登湖畔度过了两年时光。两年期间,他亲手为自己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和生活,他拖来木材/玻璃和砖头,搭建了一所木屋;生活上自给自足,种菜捕鱼 砍柴生火;没有长期雇佣关系的工作,只是闲暇之余做一些短期的工作以支付少数需要购买的物品;方圆一公里都没有邻居,大部分时间周围都只有他一个人类。
梭罗这段“隐居”生活发生在19世纪40年代,也就是170年前,正是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第二次工业革命快开始的时候,人们都在为现代生活欢呼,享受工业进步给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中,当时人们都觉得他是个怪癖的人,梭罗不是没有才华,哈佛大学毕业的他,精通文学精通数学等学科,可他非要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不正经工作不好好赚钱,他如果愿意,是可以住建筑师搭建好的舒适的房子,吃厨子做出的精美菜肴,可这些都不是他的选择,他选择的生活真的值得吗?这样的生活是好的生活吗?
正如书中他自己给出的答案:
“难道我们要永远把建筑师的快乐放弃交给木匠师傅?在大多数的人类经验中建筑算得了什么?在我所有的散步中,还绝对没有遇到一个正在从事建造自己住的房屋这样简单而自然的工作,我们是属于社会的,不但是裁缝是一个人的九分之一,还有传教士,商人,农夫,这种分工要分到什么程度为止?最后有什么结果?毫无以为别人可以来代替我们思想啰,可是如果他这么做是为了不让我自己思想,这就很不理想了。”
“我们急乎乎要在大西洋地带搭隧道,使旧世界能缩短几个兴起,很快到达新世界,可是传入美国人的软皮搭骨的大耳朵的第一个消息,也许是阿德莱德公主嗨了百日咳之类的新闻。”
“我仅仅依靠双手劳动,养活了我自己,已不止五年了,我发现,每年之内我只需工作六个星期,就足够支付我一切生活的开销了。”
毋庸置疑,梭罗推崇的是一种极其简朴的生活,他觉得科技发展带给人类的也许不是便利,更多的是一种累赘,人们本不需要那么多新闻 物品和金钱,本不需要朝九晚五的劳累工作,但却在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这股科技进步的漩涡给吸进去了;同时,他推崇与自然界的连接,他就着黎明的光线开始一天的工作,花大量的时间在湖畔散步,认识大部分植物和动物,享受与自然的每一次接触,这种经验是现代人无法感受到的。
据说海子卧轨的时候手里有四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瓦尔登湖》,可见海子对这本书的喜爱。也许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材,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是受其影响而作。
我相信每一个瓦尔登湖的读者,都会非常艳羡梭罗先生能有一段这么美好的体验。但是在170年后的今天,世界发展的速度显然比那个时代更快,人们被科技发展的漩涡吸的越来越深,我想瓦尔登湖式的生活已经没有办法被模仿复制了。因为他一定会被打扰,被政府被社交媒体被无所不在的网络所打扰。就像今年在网络上火起来的流浪汉沈魏,本是公务员,因爱捡垃圾被单位办理病退,流浪了十多年,因其满腹经书,熟读中国传统文化著作,被网友将其拍了视频发到网上,一夜爆红,很多记者和网红主播都去找他,他说虽然成名了大家都认识了,对他的生活有改善,但他并不想要这样的生活,流浪的时候他过得最为自在最为惬意。
这是一个极度推崇物质和娱乐生活的时代。流浪汉沈魏因为拥有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价值观,而被观赏被娱乐被嘲讽,这显然是对他的一种人身侮辱,但他孤立无援,一个人的力量无法阻挡社会浪潮,他只好静静地观察,就好像别人在观察着他,他也在观察着别人观察他的这个奇怪现象。
这是个人价值被极度扭曲的时代。在这个统一的范式下,人们牺牲一切去追求体面的物质生活,高薪的工作,漂亮的公寓,豪华的车辆,可口的美食等等,因为这样才能让自己有面子,有自信,才不会被社会给抛弃,就像沈魏,假如选择了一种不同的生活,就一定会被孤立和嘲讽,这需要一种极大的勇气。
所以,怎样的生活是好生活?我没有具体的答案,可能当你有勇气过一种不一样的生活的时候,这种生活就是好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