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百家争鸣,大家第一印象肯定是想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确,我们所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道家、农家等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各显其能,在各个国家施展其才,几百年的争鸣,最后秦国兼并六国,一统天下。那为什么这个时期的文化能够发展到这么高的高度呢,这个我们就需要从当时的大环境说起。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成为春秋和战国区分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统一的核心力量。
春秋战国之交,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同时,这个时期封建经济也成为滋养杰出文化的沃土。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此时,不管是文学、思想、艺术、建筑还是医学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最出名的儒、墨、道、法这四家,当然,中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楚辞”的创办者、《离骚》和《九歌》的作者屈原也是这个时期的人。
此外,当时诸侯各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对学术研究采取宽松的政策也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这就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的意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