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通俗化翻译理解·卷二·周纪二

周纪二,癸丑(公元前368年)—庚子(公元前321年),共48年

显王
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
1.齐国攻打魏国,攻取了观津。
2.赵国入侵齐国,攻占了长城。
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
1.魏国国君与韩国国君在宅阳进行会面。
2.秦国在洛阳击败魏国与韩国的军队。
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
1.魏国攻打宋国。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
1.秦献公在石门击败了韩国、赵国、魏国的军队,斩杀了六万士兵,周显王赐给秦献公黼黻图案的礼服,服装十分华丽,绣着黑白、黑青相交错的“斧”型和“己”型纹样。
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
1.魏国在浍水击败了韩国与赵国的军队。
2.秦国与魏国在少梁交战,魏国战败,秦国抓获了魏国国相公孙痤。
3.卫声公去世,儿子姬速继任,也就是卫成侯。
4.燕桓公去世,儿子燕文公继任。
5.秦献公去世,儿子秦孝公继任。此时秦孝公21岁。
这时的天下格局大致如下:
黄河、崤山的东边有六个强大的诸侯国;淮水、泗水之间有十几个较为弱小的诸侯国;楚国、魏国的国土与秦国相接壤。
魏国沿着郑县旁边的洛水向北修建长城,一直修到上郡;楚国坐拥汉中之地,逐渐向南边发展,攻占了巴郡、黔中之地。
魏国、楚国这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把秦国的人当作尚未开化的蛮人,十分看不起秦国,合起伙来将秦国排斥在外,不让秦国参与中原各诸侯之间的会面与盟约,不给秦国外交的机会。
秦孝公并没有因为被这样对待而感到丧气、自怨自艾,反而更是激发了心中的斗志。自此他开始发奋图强,为秦国百姓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将社会各方面治理的井井有条,力求广施恩德、政治清明,一门心思要让秦国富强起来。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
1.秦孝公下令:“先君秦穆公一开始只拥有岐山和雍山之间这么一点儿大的地方,然而在他的带领下布施德政、强化武装力量,使秦国的实力逐渐发展壮大。
后来他帮助晋国平定了内乱,迎立了晋文公;又收服了西北方的夷狄之人,赢得了更多的土地——以至于自黄河以西,国土面积扩张了几千里。
基于秦国越来越强大,周天子认可了秦国霸主的地位,这是高贵与权力的象征,各诸侯们见状都纷纷前来秦国祝贺——可见秦穆公为我们大秦创下了多么伟大而又坚实的基业。
然而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秦出公搅得国家鸡犬不宁,很长一段时间让我们只顾得上处理国家内部的矛盾,忽视了向外建交、攻伐等大事,甚至于让韩国、赵国、魏国夺取了我们先君辛苦打下的黄河以西的国土,真的丢脸丢大了!
直到秦献公当上国君后,镇守边境之土、抚恤边境之民,把国都迁到栎阳,准备计划向东进发,夺回属于大秦的国土,重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政治局面。然而正当此时他却先一步离开了大家。每当我想到父亲献公所立下的宏伟目标,心中总是泛起一阵阵酸楚。
现在我想要完成父亲未完成的大业,希望各位能够助我一臂之力。如果各公卿大臣、宾客士人当中有奇才良谋之人,请互相推荐或自我举荐,只要能为我出谋划策振兴大秦,我会用高官显位、厚禄封地来报答!”
卫国的公孙鞅对自己的才华十分有信心,听说了秦孝公正在招募人才,又被那些赏赐所吸引,于是一路向西跑秦国去了。
公孙鞅是卫国国君的孙子,爱好研究刑法,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
公叔痤知道公孙鞅有才能,但是还没来的及向国君推荐此人,就因为身体不好生了一场大病。魏惠王前去看望公叔痤,问他说:“万一您因病身故了,魏国能够依靠谁呢?”
公叔痤答道:“我手下有一个中庶子(侍从之官),名叫卫鞅(即公孙鞅),别看他年纪轻轻,却特别有才能,我把他推荐给您,希望您能重用他。”
魏惠王听了这话沉默了,毕竟还是觉得太年轻的人不可靠。
公叔痤告诫他说:“如果您不打算起用卫鞅的话,那就务必把他杀掉,千万不能放他出境。”这是因为公孙痤担心卫鞅一旦去辅佐别的国家,凭借他的过人能力,必然会对魏国造成巨大威胁。
魏惠王答应后离开了公叔痤家。
公叔痤把卫鞅叫来,为自己刚才对魏惠王所说的话感到抱歉:“我作为臣子首先必须得为国家着想,然后才能顾及到你,所以我虽然跟国君提了那样的建议,但我还是得把这件事告诉你。你快走吧,不然国君会杀了你的。”
卫鞅说:“国君没有接受您的推荐而起用我,可见他并不会完全按照您的意思行事,那么又怎么会听从您的建议来杀了我呢?”于是卫鞅选择留了下来。
魏惠王从公叔痤家离开之后,对身边的人说:“公叔痤真是病糊涂了,竟然把我大魏国的命运系到小小的卫鞅身上!
然而他既然这么看重卫鞅,到头来又劝我杀了他,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卫鞅到了秦国,得知秦孝公有一个宠臣叫景监,于是想方设法找到景监,并请求他帮忙引荐。卫鞅成功见到秦孝公,大谈提高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方法。秦孝公听了这些,认为卫鞅确实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十分开心,之后经常和他一起商谈国家大事。
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
1.卫鞅准备大刀阔斧的修改秦国的法律制度,引起了秦国人民的不满。
卫鞅对秦孝公提到:“人民群众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思想和眼界没有达到那样的高度,所以在谋划的初期没有必要让庶民百姓参与进来,等到我们实行的政策切实让他们感受到了好处与便利,他们才会明白我们当初的决策是多么的正确。
真正有贤才的人是特立独行的,很难融入到世俗当中;能够办成大事的人不会把自己的计划和一大群人商量,只需要和一小部分和他有同样能力、水平的人决策即可。
所以只要有方法能让国家从混乱中脱离出来、逐渐发展壮大,那就是好方法,不一定要与过去的经验、典故相吻合。”
甘龙在一旁持反对意见:“你说的不太对。原来的法律规章毕竟已经施行了很长时间,官员们已经应用的很熟悉了,一旦颁布新的规定,官员们执行起来费劲不说,老百姓们也会因为不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从而感到不知所措的。”
卫鞅说:“普通人总是守旧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读书人也往往会被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所限制而不愿学习新东西,这样的人只能与之谈论‘老规矩’、‘老规定’,但是没法谈一点儿跳脱于‘老规矩’之外的内容。
要知道,法律规定本就是由思路灵活、聪明智慧的人制定的,那些能力平平的普通人只需要不动脑筋的按照规定办事就可以了;礼法本就是由贤德仁义、道德水平高的人确立的,用来约束那些思想道德水平较低的大众。
所以我们只需要将法规制定出来,一旦颁布,那些官员和百姓自然而然就会遵守的。”
秦孝公赞同卫鞅的看法,于是安排卫鞅为左庶长(管理军务之职),并且开始制定变革法律的具体执行条款。
变法的内容大致如下:
「将百姓按五家、十家进行划分,其中一个人犯罪,一家之人都具有连带责任,需要一同被收监或行刑。
揭发、举报视为在战场上斩杀敌人,二者获得的奖赏是一样的;隐瞒、包庇视为在战场上投降于敌人,二者所遭到的惩罚也是一样的。
有军功的人,按照功劳大小分出受爵赏的等级;打架斗殴的,按照造成伤害的程度确定处罚的轻重。
罪犯如果认真从事自己本职的生产劳作,种地产出的粮食较多、纺织产出的布匹较多,可以恢复普通百姓的身份。
舍本逐末不从事耕种纺织,以及因为自己懒惰而导致贫穷的人,全部都取消普通百姓的身份,直接转为奴隶。
国家的宗亲中如果有人没有做出军事上的贡献,就不能载入宗亲的籍谱。
明确了不同身份的人相对应的田地面积、住宅规格、妻妾数量以及服装标准;有军功的人应当通过这些外在的荣耀来彰显自己的尊贵,而没有军功的人即使家财万贯,也只能朴素的过日子。」
新法令还没有颁布,卫鞅担心百姓们对法令的效力有疑虑,于是在秦国国都街市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且告诉大家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就赏赐他十金。
围观的百姓都觉得他在忽悠人,没有一个人愿意上前搬这根木头。
见状,卫鞅又说:“能够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赏赐五十金!”在重金赏赐的吸引下,终于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把木头从南门搬到了北门,果然拿到了赏赐。经过了这件事,百姓们都认可了新法令的效力,于是卫鞅正式颁布了新法。
新法令刚颁布一年,秦国的百姓都叫苦连天,认为新法令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正在这个时候,秦太子触犯了法律,卫鞅正需要这么一个机会来加强法律的权威,于是他说:“新法之所以推行不下去,正是因为秦国的贵族公卿们没有起到好的带头作用。”
秦太子是秦国未来的储君,是秦孝公的接班人,不能够施加刑罚,只能由太子的辅导员公子虔替他受刑,太子的老师公孙贾也被施以黥刑,脸上被刺了字。这么一来,秦国的百姓都不敢再质疑新法了,大家都老老实实遵守新的规定。
直到法令推行了十年,秦国的社会风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上没有人捡走别人丢失的东西,山林里也没有盗贼出没,百姓一个个都愿意奔赴战场杀敌、不再打架斗殴,乡野和城邑都得到了十分有效的治理。
这时又有百姓跑来说新法令推行的好,结果发现这些人就是当初非议新法的那批人。卫鞅说:“就是这样的人扰乱了法令的实施。”于是把这些百姓都发配到了偏远地带。这么做再一次巩固了法律的权威性,让百姓明白法律是不可质疑的。从此再也没有人敢议论国家的法律了。
司马光点评:
【言而有信,是作为天子特别需要注重的一点。一个国家想要稳定,重点是让百姓稳定;而想让百姓稳定,就一定不要欺骗他们。如果天子说话不值得信赖,那么就很难让百姓听从指挥;如果百姓不听从国家的号召,这个国家就很难继续发展下去了。
所以过去的君王不会欺骗天下万民,霸主不会欺骗四方诸侯。
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不会欺骗本国的百姓,善于管理家族的人不会欺骗本族的宗亲。反过来说,那就是欺骗盟友邻国、欺骗百姓、更过分的甚至连自己的亲兄弟、亲儿子、亲爹都骗。最后搞的君与臣之间互相猜忌、官与民之间互生疑心、兄弟父子之间相互忌惮,人心涣散,各怀鬼胎,导致败亡的结局。
欺骗所带来的所谓“利益”填补不了它带来的损害;利用欺骗获得的所谓“好处”也弥补不了因为欺骗所失去的东西。一旦不再被信任,一旦失去了人心,也就失去了未来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这岂不是很不值得吗!
曾经齐桓公在柯地会盟时,没有违背对曹沫的承诺,归还了所侵夺的鲁国土地;晋文公宁愿放弃攻打原地,也要遵守与战士们七天之限的许诺;魏文侯没有因为喝酒饮宴而放弃和虞人见面的约定;秦孝公在确立新法的时候,兑现了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的赏赐。
以上这四位国君并非完美无瑕的圣人,甚至于秦孝公所重用的商鞅(即卫鞅、公孙鞅)是那种特别刻毒薄情的人,再加上他们都处于各国之间相互征伐攻占的时代,在这种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背景下,本可以理所当然的选择欺诈,但是他们仍然时刻不忘将“百姓不可欺骗”铭记在心,那么和平年代的执政者就更应该信守诺言了!】
2.韩懿侯去世,儿子韩昭侯继任。
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
1.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的军队。
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
1.魏国与赵国在鄗地会面。
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
1.赵国与燕国在阿地会面。
2.赵国、齐国、宋国在平陆会面。
十四年(丙寅,公元前355年)
1.齐威王与魏惠王在郊外约着打猎。
魏惠王问:“齐国有珍宝吗?”
齐威王说:“没有。”
魏惠王有些炫耀:“我们魏国虽然是个小国,但不管怎么说夜明珠还是有的,到了晚上,它发出的光亮前前后后可以照见十二辆车呢。像这种夜明珠,直径一寸大小的我们有十枚。齐国这么大,难道连一个宝贝都没有吗?”
齐威王说:“我心中的珍宝跟你认为的可不一样。
我有一位大臣,名叫檀子,南城在他的守卫下,楚国人根本不敢进犯城池,与此同时,泗水流域附近的那十二个诸侯迫于他的威名,都得来齐国拜见。
我还有一位大臣,名叫盼子,如果派他去镇守高唐,那么赵国的百姓根本就不敢在黄河的东边打渔。
我有一名小吏,名叫黔夫,徐州交给他镇守,能够把燕国人吓得对着徐州的北门求福,把赵国人吓得对着徐州的西门祈祷,并且这两国的百姓还有七千多家自愿搬到齐国住下。
还有一位大臣,名叫种首,把盗贼问题交给他治理,路上都不会有人捡别人遗落的物品,更别提偷盗了。
我有这四位臣子,他们可比夜明珠宝贝得多,也就是他们不会发光罢了,要是会发光的话,能照耀到的地方岂止十二辆车呢!”
此番话让魏惠王感到十分的羞愧。
2.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会面。
3.鲁共公去世,儿子姬毛继任,也就是鲁康公。
十四年(丙寅,公元前354年)
1.秦国在元里击败魏国的军队,斩杀了七千名士兵,攻下了少梁。
2.魏惠王攻打赵国,围困了邯郸城。楚王派景舍出兵帮助赵国。
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1.齐威王派田忌出兵救赵国。
许多年前,孙膑和庞涓两人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担任将军一职,但是认为自己的水平不如孙膑,怕孙膑有了名气后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于是想办法利用军法废掉了孙膑的双腿,并且给孙膑脸上刺了字,想让孙膑这辈子都没办法被人重用。
齐国派使者出使魏国,孙膑这个时候将自己假扮为一名囚徒,暗中会见齐国使者,告诉他自己现在的处境,希望齐国使者能够将自己带离魏国。后来齐国使者秘密地将孙膑带回了齐国,田忌发现孙膑是一名军事天才,于是把他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向孙膑请教用兵之法,交谈间也认为孙膑的能力相当出众,然后把孙膑当作自己的军师。
此时正好魏国围困了赵国的邯郸城,齐威王决定出兵帮助赵国,安排孙膑为这次军事活动的将领,孙膑认为自己是一名受过刑的残疾人,没有当将领的资格,拒绝了这一任命。齐威王只好让田忌担任将军,孙膑乘坐在辎车(带帷盖的货车或卧车)之中,以军师的身份出谋划策。
田忌正准备带着部队前往赵国。孙膑说:“那些阻止打架斗殴的人,不会上前分开打架之人的拳头;阻止械斗相争的人,也不会出手拦住两人交斗的武器。面对这种情况,只需要击中他们的脖子等要害之处,扭打在一起的二人自然而然也就没有能力继续斗下去了,这样一来混乱的局面不就被解决了吗?
如今梁国(也就是魏国)和赵国正在互相攻伐,这两国的精兵强将一定正忙着在城外交战,老弱残兵也一定正忙着守城和保障后勤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城外与城内的兵民肯定早已精疲力竭。
你不如带着部队赶紧前往魏国国都,占据各条交通要道,进攻他们防守不严的位置。国都一旦陷入危机,魏国的军队一定会放弃围困邯郸,火速赶回来救援。这么一来,我们不仅能够解救赵国,还能够占一波魏国的便宜。”
田忌按照孙膑说的做了。
十月,魏国还是将邯郸围困得投降了,然后再回兵救自己的国都,和齐国军队在桂陵交战,魏军损失惨重。
2.韩国攻打东周本就不多的城邑,夺取了陵观和廪丘城。
3.楚国的昭奚恤成为了楚国国相。
江乙言为了在楚王面前诋毁昭奚恤,说:“我听说有一个人十分爱养狗,有一次这人养的一条狗掉进了一口井里,被他的邻居发现了,邻居本想好心告诉这人,结果刚走到他家门口,就被他养的其他狗给咬了,最终这位邻居也没法进屋告诉他这个消息。
如今昭奚恤总是不乐意我来见您,就像那条咬人的恶狗一样。
我还听说,您十分喜欢亲近那些宣传好人好事的人,称他们为‘君子’;但是您却排斥那些宣扬他人过错之人,将他们划分为‘小人’。但是这天下其实还存在着儿子杀害父亲、臣子弑杀君主之事,然而您却没有听说过,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因为您只愿意了解正能量,却不爱听人的阴暗面啊。”
楚王说:“有道理,之后我一定会把两方面的话都听一听的。”
十七年(己巳,公元前352年)
1.秦国的大良造(掌管军政大权,最高级别)卫鞅攻打魏国。
2.各诸侯国发兵围困魏国的襄陵。
十八年(庚午,公元前351年)
1.秦国的卫鞅围困并收降了魏国的固阳城。
2.魏国将邯郸归还给赵国,并且与赵国在漳水边宣誓盟约。
3.韩昭侯选择申不害作为国相。
申不害之前在郑国只不过是一名地位低下的小臣,研究黄帝、老子的学说以及刑法类的书籍,凭借自己一身的学问求见韩昭侯,得到了重用。等到他身居国相之位时,注重国内执政水平的提升以及教育思想的推广,积极加强与各诸侯之间建交合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这一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付出。在申不害当国相的这十五年间,韩国得到了很好的治理,军事武装力量也得到了加强。
曾经有一次,申不害想为自己的堂兄谋求个一官半职,韩昭侯没有同意。
韩昭侯察觉到了申不害脸上不悦的神情,说:“我之所以用你的治国理念,是为了这个国家向好的方向发展。如今我是应该听从你的请求而违背你的理念呢,还是应该执行你的理念而拒绝你的请求呢?
你以前告诉过我,在选人用人的时候要注重这个人是否对国家有功劳贡献,提拔官员的时候要按照作出贡献的大小依次选用;如今你却想让我给你堂兄安排一个官做,而他似乎没有立下什么功劳吧。我到底应该听你的哪句话呢?”
申不害赶紧站起来退让到一边,向韩昭侯认错:“是我失言了,不应该向您提出这样不合适的请求。您可真是一位英明的国君啊!”
韩昭侯有一条破了的裤子,让人把它收起来。一旁的侍从说:“您可太小气了,这裤子都破了竟然还要收起来,也不想着赏赐给这些跟随着您的人。”
韩昭侯说:“我只知道圣明的君主是不会轻易嬉笑怒骂的。怒,是因为有值得发怒事情;笑,也是在需要笑的时候才这么做。现在这条裤子难道不比一喜一怒有份量吗!我是等着把它赏赐给有功劳的人呢。”
十九年(辛未,公元前350年)
1.秦国的商鞅(卫鞅、公孙鞅)在咸阳修建了宏伟壮丽的宫殿,安排把国都迁移到咸阳,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
「按照秦国以前的风俗习惯,父子、兄弟都住在同一间屋子里,而现在法令对此作出了禁止,是为了让百姓对长幼尊卑的差别有更清晰的认识。
将那些规模较小的村庄聚在一起成为一个县,为这个县设置了县令和县丞(辅佐之职)。一般来说,三十个村庄为一个县。
原来的井田制度,是将土地划分为九宫格如“井”字形,每个农民家庭负责一块土地的耕作,而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不可交易。现在商鞅废除井田制,允许农民百姓自己开垦荒地,挖出向南北(阡)、东西(陌)延伸的田沟来划清各家自己开辟土地的界限,土地所有权属于农民自己,可以进行买卖——这就是新创立的阡陌制度。
明确了“一斗”、“一桶”、“一权”、“一衡”、“一丈”、“一尺”的具体规格以及换算方法,确立了度量衡。」
2.秦孝公与魏惠王在彤地偶遇。
3.赵成侯去世,公子赵𫄨和太子争国君之位,赵𫄨在这场争夺战中失败,逃奔到了韩国。
二十一年(癸酉,公元前348年)
1.由于井田制向阡陌制进行转变,秦国的商鞅确立了新的税收制度并进行推广使用。
二十二年(甲戌,公元前347年)
1.赵国的公子赵范带兵袭击邯郸城,作战失败并且死在了这场战争中。
二十三年(乙亥,公元前346年)
1.齐国人杀了齐国大夫牟。
2.鲁康公去世,儿子鲁景公姬偃继任。
3.卫国国君的爵位被贬为“侯”爵,服从于韩国、赵国、魏国。
二十五年(丁丑,公元前344年)
1.各诸侯在京师(周王朝的首都)会面。
二十六年(戊寅,公元前343年)
1.周显王认可了秦国霸主的地位,各诸侯都到秦国来祝贺。
秦孝公派公子嬴少官带兵与各诸侯在逢泽会面,相约朝觐周显王。
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341年)
1.魏国的庞涓出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商议:“是应该早点出兵去救,还是应该观望一阵之后再救援呢?”
成侯(邹忌)说:“依我看,不如不救。”
田忌说:“如果不救援的话,韩国一定会战败然后被魏国夺取一部分土地的,这样魏国的实力不就更强了吗?我认为应该早点出兵救援。”
孙膑说:“现在韩国和魏国还没打起来呢,如果我们现在就出急匆匆地出兵,那就相当于我们被韩国牵着鼻子走,上赶着去和魏军交战。
况且现在魏国是打定了主意非要攻破韩国不可,等到情况危急了,韩国一定会再次跑东边来找我们齐国求救的。到这时再出兵救援,那齐国对韩国恩情可就大了,并且我们还不用过早的和魏军交兵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这样我们不仅能够获得韩国的感恩,同时也在各诸侯心中树立了‘救韩国于危亡’的威望和贤名。”
齐威王认可了孙膑的看法,答应了韩国使者的请求同意救援,但是并没有定下何时出兵。
在和魏军交战的过程中,韩军认为有齐国做自己的后盾,天真的认为齐国会及时出兵帮助自己,并没有全力以赴地作战,结果五战五败,濒临亡国的边缘,于是韩国只好再次求齐国相助。
齐威王这时才发兵,派田忌、田婴、田盼作为将领,孙膑为军师,直奔魏国国都。庞涓得知齐国出兵直捣本国国都,于是只好放弃攻打韩国,赶快撤兵了。
魏国国内集合大部队,以魏太子魏申为将领,带兵抵御齐国的军队。
孙膑对田忌说:“他们韩国、赵国、魏国的士兵都是骁勇善战之辈,并且向来看不起齐国,说我们齐国的士兵都是懦夫。
善于统兵打仗的人,要擅长利用敌方的特点引诱对方上当。正如这一次,如果向魏兵展示出怯弱无能的一面,他们一定会掉以轻心以至于想快速赶过来打败我们。
《孙子兵法》中说了:‘一旦贪图眼前的利益想快速赶往战场,从百里之外赶过去,将领是很容易出意外的;从五十里外赶过去,能赶到的人也只有一半。’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
齐军进入魏国的地盘后,孙膑先让士兵们在地上挖出十万个生火灶的坑,第二天只挖五万个坑,第三天只挖两万个坑,每天仍保持着向前进兵。
庞涓带领部队赶了三天的路,一路上看到地上的灶坑数量越来越少,心中暗喜:“我就知道齐兵都是些孬种,这才进入我们的地盘几天啊?士兵都已经死了一大半了。”
庞涓此时自信心爆棚,于是让步兵慢慢走,自己带着少部分精锐骑兵没日没夜的追赶。
孙膑推算出以庞涓的行军速度,太阳落山之后应该能赶到马陵。观察了一下马陵周边的地形,发现此处道路十分狭窄,路边还有很多险要隐蔽之处,正好可以埋伏士兵,于是命令士兵砍下大树,把树干刷上白漆,在上面写“庞涓死此树下”几个大字。又安排士兵之中擅长射箭的人带着一万把弩,埋伏在道路两侧,下令等到太阳落山看到点燃的火把之后,就同时射出弩箭。
庞涓果然在晚上来到了这棵木头旁边,看不清上面的字,举起火把准备仔细看看,还没等他看完,道路两旁埋伏的射手们就一齐发动弓弩,万箭齐发。魏军在一片箭雨中混乱不堪。
此时此刻,庞涓也知道无力回天了,失败是必然的结果,拔剑自刎之前含恨说道:“还是让孙膑这个小人出了名!”
齐军凭借着打了胜仗的势头,士气大涨,击溃了由魏太子魏申带领的部队,并且俘虏了魏申。
2.齐国的邹忌(成侯)很忌惮田忌,派手下人拿着十金到街上找人占卜,问道:“我是田忌派来的,他想问问,身为将领带兵作战,三次大战都获得了胜利,如果想自立为国君,您看这事儿能成吗?”占卜结束后,邹忌就马上把人抓了起来,作为田忌想要篡国的人证交给了齐威王。
田忌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于是带领着自己手下的士兵们攻打邹忌的封地临淄,想找邹忌算账,但是并没有成功,只好逃奔到楚国去了。
二十九年(辛巳,公元前340年)
1.卫鞅对秦孝公说:“秦国对于魏国来说可谓是心腹大患,结局要么是魏国吞并秦国,要么就是秦国吞并魏国。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看地理条件。魏国位于崇山峻岭以西,国都为安邑,和我们秦国之间隔着黄河,而魏国拥有崤山以东丰富的物资条件。
如果魏国的形势一片大好,可以向西入侵秦国;如果形势较差,他们还可以收取东边的粮食用来休生养息。所以魏国有地理、物资上的优势,足以兼并秦国。
再看看各诸侯的情况。如今整个秦国已经在您的带领下变得十分强大了,而前几年魏国被齐国打得溃不成军,各诸侯也都不那么再把魏国当回事了,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攻打魏国。
如果魏国没有能力和秦国交战的话,又得不到各诸侯的救援,一定会向东迁移,那么在此时我们就占据住黄河流域和崤山山脉,这样的地理优势足以威慑、制约东边的诸侯国了。这可是您成就帝王之业的好时机啊。”
秦孝公听从了卫鞅的建议,派他带兵进攻魏国。
魏惠王派公子魏卬带兵抵御秦国部队。
当秦、魏两军对阵的时候,卫鞅写了一封信给魏卬:“我之前在魏国的时候和你的关系那么要好,如今我俩都是各自国家的将领,曾经的朋友竟然变成了敌人。我不想和你打,只想跟你见一面,结盟宣誓,痛快饮宴一番然后各自罢兵撤退吧,这样我们两国的兵民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失。”魏卬信以为真,于是前往和卫鞅会面了。
盟誓结束后两人开始饮酒作乐,让魏卬没有想到的是,卫鞅早已在四周埋伏了披甲士兵,趁此饮宴之时冲上来把魏卬抓了起来,然后卫鞅大举进攻,魏国溃不成军。
魏惠王得知魏军大败的消息后恐慌得不行,赶紧派使者出使秦国求和,并且主动献上了黄河以西的地盘。由于丢失了黄河以西之地,魏国只好把国都从安邑转移到了大梁。
这时魏惠王想到当初公叔痤让自己杀了卫鞅的劝告,懊悔道:“我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啊!”
经此一役,秦孝公把商於之地的十五座城邑封给了卫鞅。从此,卫鞅对外称作“商君”。
2.齐国与赵国合力攻打魏国。
3.楚宣王去世,儿子芈商继任,也就是楚威王。
三十一年(癸未,公元前338年)
1.秦孝公去世,儿子秦惠文王继任。
公子嬴虔因为曾经商鞅颁布的新法令,代替太子受刑,早就对商鞅怀恨在心,等秦孝公去世后,联合那些同样看不惯商鞅的大臣一起诬陷商鞅妄图谋反,秦惠文王听信了这话,然后发动官吏实施抓捕。
商鞅逃到魏国,魏国人拒绝接纳他并且把他遣返回秦国。面对如此危机,商鞅带着人前往商於,召集士兵向北攻打郑县(属秦国,非郑国之地),在这场对战当中,秦国士兵成功诛杀了商鞅,将其五马分尸,并且诛灭了商鞅全家。
过去商鞅为秦国国相的时候,执法风格狠厉刻毒。
曾经他在渭水旁审理、处置囚犯,许多人都被定为死罪,被处死的犯人不计其数,以至于渭水一时间变成了一条血河。
商鞅做了十年国相,招来了很多人的怨恨。
有一次,商鞅问赵良:“你看我都已经治理秦国这么久了,我和以前那位五羖(音“谷”)大夫百里奚比起来怎么样?”
赵良说:“听一千句阿谀奉承的话,都比不上一句真话。我如果直言不讳,你能保证不杀我吗?”
商鞅做出了保证之后,赵良答道:“五羖大夫当初只不过是一个逃入楚地的低贱之人,是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赎了出来,任命他为秦国的上大夫,地位无比尊贵。
百里奚身为秦国国相,仅仅过了六、七年时间,秦国就在他的带领下有能力向东攻伐郑国;在晋国发生国难时,三次为晋国迎立新君(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帮助其平息内乱;又在崤山之败后联合楚国,成为了晋国的强劲对手。
他身居国相高位,然而出行从来不用带座位的安车,夏天暑热之时也从不让人打伞,在国内街市上也不让车队和带着武器的士兵跟随自己。
百里奚去世的那天,秦国上下无论男女老少都伤心痛哭,小孩子也不再歌唱,劳作之人也不再吆喝,大家都为他的离世感到悲伤。
而商君您之所以能够被国君起用,是被国君的宠臣景监所引荐的;您在执政过程中,欺凌打压宗亲贵族,残酷侵害庶民百姓。公子嬴虔受刑之后已经八年没有出门见人了;您又因为祝懽(同“欢”)反对新法而杀了他;之后又对公孙贾施以黥刑,将其毁容。
《诗经》上说:‘得人心的人才能成功,失去人心只会导致失败。’以上您的所作所为,难道能够获得人心吗?
您在出行时,披着铠甲的士兵和车队都得跟在您后面,壮硕强健的士兵为您驾车,手持长矛铁戟的战士为您赶马。这些排场但凡缺少一样,您都不出门。
《尚书》上说:‘依靠自己的德行处事才能取得胜利,凭借自己的勇力行事最终会迎来败亡。’以上您的所作所为,难道能展现出您的道德品行吗?
依我看,您现在的处境已经十分危险了。然而即便已经如此,您还贪图着商於之地的富饶以求荣华富贵,一手包揽着秦国的政权以求国君的尊宠,却没发现秦国百姓对您的怨恨越来越深。
您在国君的庇护之下,目前还能享受当下的尊荣,然而一旦国君离世之后,国内那些想杀了您的人岂止一个两个!”
商鞅并没有把赵良的话放在心上,五个月之后,最终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三十二年(甲申,公元前337年)
1.韩国国相申不害去世。
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1.宋国在太丘的祭祀神社被毁坏,周王朝的传国九鼎也在这一年淹没在了泗水之中。
2.邹县人孟轲(即孟子)求见魏惠王。
魏惠王说:“你这老头,大老远地跑到魏国来,能给魏国带来什么好处呢?”
孟子说:“国君您为何一定非要什么‘好处’呢?我能告诉您的也就只有仁爱、善良与道德、礼义罢了。
身为一国之君,只会问‘我的国家能得到什么好处?’;身为士大夫,只会问‘我的家族能得到什么好处?’;身为庶民百姓,只会问‘我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那么君臣官民满眼都是利益。利益会让人变得自私,自私会让眼界变得狭窄,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如果大家都注重‘仁’与‘义’,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仁爱善良之人不会抛弃自己的父母亲人,品行端正、遵守礼义之人不会怠慢轻视自己的君主。一国之中,百姓仁善、臣子修德守礼,君主也用仁义之道施行国政,那这个国家还愁强大不起来吗?”
魏惠王十分赞同,说:“您说的太有道理了!”
多年以前,孟子跟着子思求学之时,曾提问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子思回答说:“利益是最重要的。”
孟子又问:“身为有道德品行的君子,只需要让百姓学会什么是仁义就好了,为什么把利益看这么重呢?”
子思回答说:“用仁善与道义处事,就是为了让他们获得利益啊。
如果君主为政不仁,百姓的生活就会变得苦不堪言;如果君主为政不义,朝中的臣子就会变得虚伪狡诈。这对于君主来说,只会招来祸患,怎么会给自己带来利益呢?
《易经》中有一句:‘利益,必须要与仁义道德相联系起来。’,又有一句:‘想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又能保全自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所以说在治理国家时,最重要的是追求利益;在追求利益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仁义道德。”
司马光点评:
【子思和孟子所说的话,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只有道德水平高、心怀仁爱之人才知道“仁义”带来的好处,而缺乏道德感与仁爱之心的人是明白不了的。
孟子对魏惠王只提到了“仁义”而不谈“利益”,只是因为面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罢了。】
三十四年(丙戌,公元前335年)
1.秦国攻打韩国,夺取了宜阳城。
三十五年(丁亥,公元前334年)
1.齐威王与魏惠王在徐州会面,互相承认对方为“王”,也就意味着两国之间不会以对方“称王”为借口相互兴兵攻伐。
2.韩昭侯计划建一座高大的城门,以展示自己的功绩。
屈宜臼说:“这座城门就算建好了,您将来八成也用不上。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您修建的不是时候。我所说的‘时候’,指的不是‘某时刻某日期’,而是指的‘时机’——做事是要讲究时机是否合适的。
曾经韩国经济发达、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时候,国君您不下令修建城门;而看看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去年秦国夺取了我们的宜阳,今年又发生了旱灾。您在这个时候不顾百姓当前的苦难,反倒挥霍钱财、耗费民力修建起城门来。
在这样国力空虚、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您的所作所为却表现得像实力绰绰有余似的,这不就是打肿脸充胖子吗!万一有别的诸侯趁虚而入攻打韩国,韩国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吗?所以我说这座城门修建的不是时候啊。”
3.越王无疆攻打齐国。
齐威王派使者劝说越王不如攻打楚国,为他分析利弊得失,越王权衡了一番之后,于是决定出兵攻打楚国。
越军被楚军打得大败。楚军借着打了胜仗的势头一口气将吴国曾经的土地全都收入囊中,一直向东进攻到了浙江。越国过去兼并的所有吴国的土地自此全部丢失。
这时,越国国内的各权贵宗族都跳出来争当越国之主,有人的自立为王,有的人自立为君,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自此越国就这么衰败解体了,各势力分散在沿海地带,臣服于楚国。
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333年)
1.楚威王攻打齐国,围困徐州城。
2.韩国的城门建好了,韩昭侯去世,儿子韩宣惠王继任。
3.早年间,洛阳人苏秦教给秦惠文王兼并诸侯、称霸天下的方法,然而没有被采纳。于是苏秦离开秦国,游说燕文公:“燕国到现在都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战乱,是因为有赵国在南边‘替’您挡住了这些。
秦国与燕国相隔千里,对于秦国来说战线太长,发动一场战争的成本太高;而赵国和燕国相距不到一百里,如果和赵国的关系没有维护好,那赵国想攻打燕国可太容易了。
不注意近在咫尺的潜在危机,却只顾着担心相隔千里之外的秦国,这完全是操错了心。希望国君您和赵国保持良好的合作与外交关系,之后我再说服其他诸侯联合起来一致对付秦国,那么燕国从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燕文公同意了苏秦的提议,给苏秦置办车辆马匹、金钱布帛,让他去与赵肃侯开展和谈:“根据当前的局势看来,崤山以东最强的诸侯国就是赵国了,可以说是秦国的眼中钉、肉中刺。然而秦国却不敢大肆兴兵攻伐赵国,是害怕进兵之后,韩国、魏国会袭击秦国的大后方。
韩国、魏国与秦国接壤,而且没有山川河流之类的天然屏障,秦国如果出兵攻打韩魏两国,轻轻松松就能够侵吞他们的土地,一直可以攻打到国都。万一韩国、魏国迫于秦国的强大军事实力,最终依附于秦国,那么秦国就会毫无顾虑地攻打赵国了,这样一来赵国可就危险了。
我研究了一下如今诸侯的分布情况,大致画出了一个地图。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各诸侯的地盘加起来是秦国的五倍,所拥有的士兵加起来大概是秦国的十倍,一旦六个诸侯国联合起来一起进攻秦国,肯定能一举将秦国消灭。
那些主张连横的人,天天盘算着如何瓜分其他诸侯的地盘纳入秦国,帮助秦国成就一统天下的霸业。指望着有一天秦国真的成功了,他们也会获得相应的荣华富贵。所以这些人在游说之时,明知那些诸侯国被秦国迫害,但是却劝他们割土裂地,完全不是真心为他们着想。
国君您可千万别被那些主张连横之人的话给吓唬住了,千万不能答应割地以削弱本国的实力。
如今我有一个妙计,不如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这六个诸侯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大家在洹水旁边会盟宣誓,形成统一的抗秦战线,结盟的宣誓为:‘一旦秦国攻打了联盟当中的一个国家,其他五个国家都要派出精兵强将对抗秦国,能牵制的就牵制,能救援的就救援。如果有不守约定的,其他五个诸侯要共同兴师问罪!’
如果六个诸侯国能联合抗秦,那么秦军一定连函谷关都不敢踏出一步,那么崤山以东的这些国家就都安全了。”
赵肃侯听了这番话十分赞同,给苏秦提供了优厚的待遇和尊宠,赏赐给他丰厚的礼物,并派他前往其他诸侯处游说。
这时秦国派犀首(公孙衍)攻打魏国,击溃了魏国四万人的军队,抓获了魏国的将领龙贾,攻取了雕阴城,正准备向东继续进兵。
苏秦担心六国的盟约尚未达成之时,一旦秦军攻打到赵国,那么六国合纵的计划就会自此流产。然而此时他没有合适的人选帮助自己,只好用激将法激怒张仪出使秦国,想靠张仪阻止秦国攻打赵国。
张仪是魏国人,和苏秦一起在鬼谷先生那儿学习合纵连横之术,苏秦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张仪,然而张仪游说各国却没有得到任何一个诸侯的赏识,此时他正在楚国意志颓废、游手好闲,处境十分困窘。
于是苏秦约着跟张仪见了一面,并且当面把张仪侮辱了一番,以激发他继续游说、完成政治抱负的斗志。
张仪考虑到现在也就只有秦国可以制约赵国,准备到秦国为自己谋求发展。苏秦暗中派仆人资助张仪金钱、礼品,使得张仪能够顺利打通各关节顺利见到秦惠文王。
通过一番交谈,秦惠文王对张仪感到很满意,授予他客卿这一职位。
苏秦派去的仆人准备离开的时候,告诉张仪:“苏先生其实是担心秦国现在攻打赵国,会破坏六国合纵抗秦的计划。
他认为以你的才能,完全能够在秦国当上高官,掌握秦国的权柄。他故意惹怒你、激发你的斗志,又派我给你送来物资帮你见到秦王,就是为了让您帮助他达成六国合纵的目的啊。”
张仪这才领悟其中深意,感叹道:“哎呀,我研究了一辈子的纵横术竟然都没明白苏秦的用意,很明显现在是我比不上他呀!
多谢你能够告诉我,也替我谢谢苏秦。以后他要我做什么随时说话,能帮上忙的地方我都会尽量做到的,一定不会推辞!”
然后苏秦继续他的游说之路。
苏秦对韩宣惠王说:“韩国的国土面积有九百多里,国内的士兵有几十万人,全天下的上等弓、弩、剑都由韩国生产。
我还听说,韩国的士卒们在对战过程中可以连续不断地快速射箭,一次性甚至可以射出一百多支箭。
士兵们这么勇武有力、技能高超,一旦穿上铠甲,挎上强弩,佩带利剑,那岂不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住一百个敌人吗?这么算下来,军队人数规模应该相当于有一千万了吧。
如果您屈服于秦国,那么秦国一定会要求您割让宜阳、成皋之地。今年割地,明年继续,没完没了。接着割吧,又没那么多地可给出去的;不同意割地吧,那秦国就会因为这事找您算账,之前割出去的那些地也就等于白割了。这岂不是割地找罪受吗!
况且韩国的土地是有限的,怎么应付的了秦国无底洞一般的要求呢?可见一旦依附秦国,反而会使得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让您的地盘越缩越小,实力越来越弱。
民间有谚语说得好:‘宁愿当鸡里面的老大,也不要在牛群里当小弟。’
国君您如此贤德之人,拥有这广袤的国土,又带领着强劲的将士,凭这样的条件,只落得个‘给牛当小弟’的名声,传出去该多丢脸呀!”
韩宣惠王听从了苏秦的提议,答应合纵抗秦。
苏秦去见魏惠王,说:“国君您的国土有一千里,虽然听上去不是很多,但是国中的房屋田宅的数量之多,以至于连放牧的地方都没有。
人口基数和车马储备十分充足。据我观察,白天黑夜路上行人、行车都一直络绎不绝,光是来来往往的大概都能有三、四万人。
依我看,魏国的实力不比楚国差。
我还听说,国中的精锐步兵武士就有二十万,年纪较大的苍头老兵有二十万,冲锋陷阵的奋击军有二十万,后勤兵力有十万,战车有六百辆,战马有五千匹。您拥有这么强的军事实力,竟然还有大臣劝您依附于秦国,我还是建议您再考虑考虑。
赵国国君派我来和您商量联合抗秦的计划,现在这个联盟能不能成,就看您的一道命令了。”
于是魏惠王同意加入联盟。
苏秦到齐国,游说齐威王:“齐国四面都是天险,再加上拥有两千多里的国土面积,国中士卒有几十万,粮食堆积如山。
韩国、赵国、魏国的士卒如此强劲,再加上楚国和燕国,秦国攻打这些国家的时候,行动如箭矢一样迅速,作战如雷电一般勇猛,撤退时如风雨一般干脆利索,然而从来没见秦国兴起战争时,能够跨越泰山、渡过清河水、远济渤海的。这说明齐国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
临淄城中大约有七万户人家,根据我的判断,每一户至少有三名男子,在不需要其他城邑支援的情况下,临淄就已经拥有二十一万人的兵力了。
我看临淄的街市上,车水马龙,行人摩肩接踵,斗鸡、走狗、赌博、踢球已经是城中老百姓的日常娱乐项目了,这就说明临淄的经济实力十分强劲,物资储备相当殷实。
韩国和魏国畏惧秦国,主要是因为秦国与他们两国接壤。在出兵规模差不多的情况下,要不了十天,就已经能够决出胜负了。
如果韩国、魏国在与秦国交战时赢了,那也损兵折将,边境难以镇守;如果交战时输了,那国家就坐等被秦国消灭。在这种情况下,韩国和魏国是很容易向秦国俯首称臣的。
但是秦国想攻打齐国,情况就完全不一样。
首先他要跨越韩国和魏国的地盘,然后要经过卫国的阳晋,最后还要历经满是险阻的亢父县。在这种地方,一路上战车都没法并列前进,战马都没法并排而行,只需要在关隘处安排百来人镇守,就能够抵挡住几千人的进攻。
秦军如果想要继续深入齐国境内作战,不得不担惊受怕,因为一旦韩国、魏国出兵袭击秦军的后方,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了。
所以秦国现在只是叫得欢,实际上根本就不敢发兵攻打齐国,可见秦国根本就不会对齐国造成任何威胁。
朝中大臣没有想到这一层,只是一味的畏惧秦国之强,一直劝您依附秦国,这完全是大臣们的过错。
经我这么分析,可以看出齐国在人口、经济条件上富足殷实,在地理条件上也没有依附于秦国的必要,我希望国君您能够再认真考虑一下。”
齐威王被这么一说,也同意了苏秦的请求。
然后苏秦又向西南出发进入楚国,对楚威王说:“楚国现在可是天底下数一数二的强国,国土面积多达六千多里,披甲将士有几百万人,战车几千辆,战马几万匹,积蓄的粮食足够全国上下吃十年的,这条件已经足够您称霸天下了。
如今秦楚两国可谓是水火不相容,其中一方但凡势力稍稍衰退一些,另一方马上就会趁虚而入、加以蚕食,双方谁也不服谁。在秦国看来,楚国绝对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我给您出一招,现在不如和其他诸侯联合起来孤立秦国。我会说服崤山以东的那些诸侯们都来依附您,听从您的号令指挥,训练好自己国家的士兵、准备好各项后勤物资,时刻准备着听大王您的调遣。
如果您能同意合纵,那些诸侯们会献上自己的土地和兵力来依附您、支持您;如果您选择连横,那就只能割让楚国的土地依附于秦国。这两个结果可差远了,该怎么选择您应该很清楚了吧?”
于是楚威王也承诺参与合纵。
苏秦作为合纵盟约的发起人,同时身兼六个国家的国相之职,身份地位煊赫一时。然后他带着华丽程度堪比诸侯王级别的车马仪仗和丰富的物资装备,风风光光的返回北方向赵肃侯汇报工作去了。
4.齐威王去世,儿子齐宣王田辟彊继任。齐宣王心里清楚当初是邹忌陷害了田忌,于是把田忌请回国官复原职。
5.燕文公去世,儿子燕易王继任。
6.卫成侯去世,儿子卫平侯继任。
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
1.秦国的犀首(公孙衍)忽悠齐宣王和魏惠王,想让他们和秦惠文王联合起来共同攻打赵国,企图粉碎六国合纵的盟约。
合纵的计划刚实行一年就出现了这样的意外,赵肃侯狠狠谴责了苏秦一番。苏秦担心自己的计划不成功反倒使赵肃侯动了杀心,为了先保命,只好请求出使燕国,并许下承诺一定会让齐国付出代价。
苏秦离开赵国后,合纵抗秦的计划彻底瓦解。
这时大部队已经向赵国进攻而来,赵国人采取水攻的战术,掘开堤坝放出河水击退了齐军和魏军。
2.魏国献上阴晋之地向秦国求和。阴晋就是华阴,后来被秦惠文王改名为宁秦。
3.齐宣王攻下了燕国的十座城邑,之后又将其还给了燕国。
三十九年(辛卯,公元前330年)
1.秦国攻打魏国,围困了焦城、曲沃,魏国割让少梁、河西之地。
四十年(壬辰,公元前329年)
1.秦国攻打魏国,渡过黄河夺取了汾阴、皮氏之地,攻占了焦城。
2.楚威王去世,儿子楚怀王芈槐继任。
3.宋国国君子剔成被自己的弟弟子偃打跑,投奔到了齐国,子偃自立为宋国国君。
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
1.秦国的公子嬴华和张仪带兵围困并攻取了魏国的濮阳。
张仪劝秦惠文王把濮阳还给魏国,并且建议让公子嬴繇到魏国当人质,然后张仪出使魏国对魏惠王说:“秦国现在把濮阳也还给魏国了,还派自己的儿子到这儿来当人质,已经够真诚了吧!魏国怎么能不回礼感恩呢?”于是魏惠王把上郡的十五个县都作为谢礼献给了秦国。
等张仪返回秦国后,就顺利当上了秦国的国相。
四十二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1.秦国攻下了西戎人的义渠国,把义渠收为秦国的一个县,义渠王也不再是西戎人的王,而是变成了秦惠文王的臣子。
2.秦国又归还了魏国的焦城和曲沃,可谓是把魏国玩弄于股掌之上。
四十三年(乙未,公元前326年)
1.赵肃侯去世,儿子赵武灵王赵雍继任。
赵武灵王刚上任就设置了博闻师、左右司过这三个职位,各由三名官员担任,为自己建言献策以及提供各方面的情报和信息。同时还主动亲近先君赵肃侯的重臣肥义,有什么事都先找他商议,提高了他的工资俸禄和品级,给他提供了十分优厚的待遇。
四十四年(丙申,公元前325年)
1.夏季四月戊午日,秦国国君正式称王,这代表着此时秦国的综合实力和对外的影响力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
2.卫平侯去世,儿子卫嗣君继任。
有一个卫国的罪犯逃到了魏国,给魏惠王的孩子医治疾病,这事儿被卫嗣君听说了之后,想花五十金把这名罪犯买回来。使者去了五次,魏惠王都没有交出这名罪犯,卫嗣君决定用左氏城把他换回来。
身边的人都劝说:“您用一座城换一个罪人,这划得来吗?”
卫嗣君说:“这就是你们不懂了!别以为一个囚犯逃跑是一件小事可以不用放在心上,也别认为只有发生了严重的动乱才需要着手治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着手。
如果不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如果不按要求执行惩罚诛杀,那么即使我国有十个左氏城,国家也得不到很好的治理。
如果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犯人也都按要求处置,那么就算失去十个左氏城,国家也仍然能够治理得井然有序。”
魏惠王得知这番话之后说:“这就是一国之君的眼界啊!还是按他说的把人送回去吧,不然还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来呢!”于是把这名罪犯遣返回了卫国。
四十五年(丁酉,公元前324年)
1.秦国国相张仪带兵攻取了魏国的陕县。
2.苏秦投奔燕国之后,和燕文公的夫人发生了不正当男女关系,这事儿一不小心被燕易王知道了。苏秦害怕因此丢了小命,于是对燕易王说:“如果您能让我出使齐国,我就有本事让燕国发展的更好。”
之后苏秦就假装是在燕国犯了罪逃出来的,一路跑到了齐国,齐宣王安排他担任客卿一职。
苏秦劝说齐宣王重新修建宫殿,尽可能地往高大华丽的方向上建造,大规模扩建圈养禽兽的园林猎场,用来对外展现齐国的实力,而实际上是为了兑现给燕易王的承诺,变相消耗齐国的经济财产和民力资源,从而达到削弱齐国国力的目的。
四十六年(戊戌,公元前323年)
1.秦国国相张仪在齧桑之地与齐国、楚国会面。
2.韩国国君和燕国国君均在这一年称王。
只有赵武灵王此时还不肯这么做:“根本就没有称王的实力,要这个‘王’的名头有什么用!”坚持让国人称呼自己为“君”。
四十七年(己亥,公元前322年)
1.张仪从齧桑回到秦国之后就辞去了国相这一职位,跑到魏国当国相去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劝说魏国臣服于秦国,给各诸侯起个带头作用,魏惠王当然不肯答应。
于是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平周之地,并且暗中派人与张仪相互往来,给他的赏赐越来越丰厚。
四十八年(庚子,公元前321年)
1.周天子·周显王崩殂,儿子周慎靓王姬定即位。
2.燕易王去世,儿子姬哙继任。
3.齐宣王把薛地分封给田婴,称号为“靖郭君”。
田婴对齐宣王说:“典事五大夫(处理政事的官职)的建议和交上来的奏书都是很重要的,您必须得每天多听多看。”
一开始齐宣王的确这么做了,但是时间一长他就逐渐觉得厌烦,不乐意再天天看奏章处理政务了,干脆把这些事情全权交给田婴代劳。于是田婴逐渐包揽了齐国的机要政权。
田婴准备在薛地修城,他的门客建议:“您知道大海中的鲸鱼吗?渔网网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然而一旦搁浅回不到海里,它就比蝼蚁还容易制服。
如今齐国就如同您的大海,您只要好好地经营齐国,就能够长久的享有尊荣与富贵,还要薛地做什么呢?如果将来齐国无法庇护您了,即使把薛地的城池修到天上,又有什么用呢!”
最后薛地的城池果然没有继续修建下去。
田婴有四十多个儿子,其中有一个儿子叫田文,是一名身份低贱的小妾生的。
田文风流倜傥、通达洒脱而且聪慧有谋略,他劝田婴用钱财大规模结交宾客、收买人心。田婴让田文着手处理这件事,于是田文出手阔绰,邀请有才识的人到家里来做客,尽心尽力的招待。这些人受到了如此礼遇,大家都争相夸赞田文,并且劝田婴让田文当作自己的接班人。
后来田婴去世,果然由田文继任为薛公,称号为“孟尝君”。
田文四处招揽游历各国的人士,收留那些背上了罪名从别的国家逃出来的犯人,并给这些人安排住所、工作,待遇十分优厚。这群人中不乏家族亲戚一并受到牵连的,田文也将他们的亲戚们都安置妥当。
在田文家中寄食的门客大概有几千人,大家都各自认为孟尝君对自己特别亲近。从此孟尝君的名号传遍天下。
司马光点评:
【君子招揽、培养人才,是为了让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易经》中说:“圣人培养贤才,是为百姓服务的。”
贤德之人,他的道德品行可以感化百姓、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他的学问足够整顿法纪、带领大家遵守行为规范;他的智慧足以见微知著、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他的力量足以结交盟友、维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一国诸侯得到了这样的贤人,足够将这个国家发展壮大了;如果天下之主得到了这样的贤人,全天下将会受益无穷。
所以君子用丰富的物资金钱招揽贤人,用谦卑的态度礼节对待贤人,用优厚的薪资待遇培养贤人,用尊贵的爵位封地推崇贤人——得到一个贤人,能够让万民获益,这就是“养贤”的作用。
而孟尝君招揽宾客收买人心,不管这些人聪慧还是愚昧,也不在乎这些人的品行是否端正,用齐国国君给他的俸禄和赏赐,一味的结交党羽、发展势力、不断扩大自己的名气,这种做法实际上既不是为了国家社会、也不是为了人民群众,可谓是欺君罔上、愚弄百姓,充其量就是一个奸诈不忠之人罢了,根本不值得后人效仿!
《尚书》中说:“商纣王聚集了天下的臭鱼烂虾。”用这来形容孟尝君再合适不过了。】
4.田文曾经出使楚国,楚怀王送给他一张象牙做的床,让登徒直送过去。
登徒直不愿意运送这张象牙床,找到田文的门客公孙戌说:“这象牙床太贵重了,价值千金,如果我在送过来的路上一不小心磕碰了,那把我一家人卖了都赔不起。我这儿有一把祖传的宝剑,如果您有办法让我别送这张象床,我就把这宝剑送给您。”
于是公孙戌对田文说:“那些弱小的诸侯国之所以都争相请您当他们的国相,是因为希望您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看重的是您的仁义,仰慕的是您的清廉。如果现在您收下了楚王送的象牙床,那别的诸侯国该送什么好呢?这岂不有损您仁义清廉的名声吗!”
田文听了这番话后,拒绝了象牙床这一礼物。
公孙戌赶紧跑出去准备找登徒直拿祖传宝剑,还没走到小门,田文又把他叫了回来:“你的步伐怎么这么轻快?脸色怎么这么开心啊?”公孙戌被看出端倪,只好如实回答。
得知事情的原委后,田文在门旁的匾额上写到:“如果有人能够让我美名远扬又能及时制止我的过错,并且还有本事赚到外快的人,有什么建议都尽管提!”
司马光点评:
【孟尝君确实听得进劝。
即使有些劝告背后的目的不纯,但是说得确实有道理,这样的劝告尚且应该听一听,更何况那些目的纯粹、毫无私心的劝告呢!
《诗经》中说:“不管是采葑菜还是采菲菜,不要因为根须不好吃就扔掉它的叶子嘛。”这句话说的不就是孟尝君吗?】
5.韩宣惠王想让公仲和公叔同时帮忙处理国政,先咨询了一下缪留的意见。
缪留说:“不可以这样做。曾经晋国的六卿(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共同掌管国政,结果落得个被三分的下场;
齐简公让陈成子(田常)和阚止一同处理国政,结果陈成子因忌惮阚止,将其杀害后齐简公也被杀了;
魏国有两名国相,一个犀首(公孙衍,原来在秦国任职,后来回到魏国)一个张仪,两个都不是真心为了魏国,发生了政治分歧,结果导致魏国丧失了西河以外的国土。
如今您要是也安排两个人同时处理国政的话,势力强的那位一定会在朝中拉帮结派、树立党羽,而势力较弱的那位一定会联合其他诸侯国的势力与之抗衡。
在朝内结党营私容易凌驾于国君之上,在外与其他诸侯相勾结则会削弱本国的实力,这样发展下去您的国家可就危在旦夕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78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56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702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9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6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6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8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5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3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7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6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01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9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