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长
孔子何许人也?这个提问似乎没有什么意思。因为中国人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孔子是距离我们二千五百年前,春秋未期鲁国的一个基层官员,因不满现状离职。先是四处奔走,企图说服诸侯国君克己复礼、尊王攘夷。而各诸侯国君先是应付,后是推脱,没有一个诸侯国践行。孔子在政治主张无人采纳、四处碰壁之后,只好设坛讲学,当教师,以仁者爱人为主题,大力宣扬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并授莘莘学子以“六艺”。而且做到有教无类,不论其身份,只要缴纳束修即可,没有什么不学区之分,也不需要提供家庭背景材料。同时也能做到因材施教,也就是一对一辅导,促其成才。当官可以,经商也行,大不了种田、兴菜园都可以。多读几本书的人,可能对孔子了解得更多一些。比如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也受业过季札。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还遭遇过盗柘的围困,绝境时没死的想法,还在思考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多人,而能夠成才的也就七十二人,其中最有名的也只有颜回、曾参、子贡等几个人。 甚至有人还知道,孔子是其父亲在六十多岁时生的,他母亲很年轻,才二十多岁。这老夫少妻之子,少年和青春时代,不仅仅生活困苦,而且也没有受过系统和专业的教育,学历不算高,充其量是私立高中毕业。
当然,这些都不影响中国人对孔子的十分尊崇、十二分膜拜。汉武帝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孔子尊奉为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定义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世界上,被尊为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百家姓氏祖庙祠堂里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牌位中的师,就是指孔子,孔老夫子。中国古代城市是否有品位,主要看有没有孔庙,品位高的城市里,孔庙的规模和建制一定是按朝廷要求实施的。 尽管如此,人们对孔子了解仅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或者所掌握的一些东西只是有史以来,口口相传之传说。而且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说法也不尽相同。
那么孔子自己是怎么定义自己的呢?他的自画像如何呢?我们不妨从《论语》摘句中进一步了解孔子乃何许人也。 《论语》中有记载:其一,孔子身上没有这样四个缺点,即: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孔子是一个“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人,对于孔子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二,孔子在身处绝境着急之际,想到自己还肩负着传播文化礼乐的重任,便感慨:“天之未丧斯文也”!其三,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博人以文”,“约人以礼”,“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乃万世师表也!其四,孔子谦虚好学,“三人行,必有吾师”,他十分尊重青年人,“后生可畏”;当然,如何处为知己,孔子很有分寸:“共学”未必“适道”,“适道”未必“与立”,“与立”未必"同事"。其五,孔子时间观念很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其六,孔子虽然不讲究居住,“君子之居,何陋之有”?但是,孔子对吃,却很讲究,“食不厌精”嘛,孔子也很爱财,“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可为也。”孔子也很好“色”,“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当然,此色乃美丽之说也。矣噫欤!即使象孔子这样的伟大而又高尚的人,最终都不能逃脱“金钱”和“美色”之关也!
那么孔子又是如何定义人这个概念的呢?由此便可以进一步丰富我们对孔子自画像的认知。在孔子心目中人的内涵是什么? 《论语》中是这样记载的:其一,为人,无论是恭、勇,还是直,都要讲究“礼”,也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法规和制度,其中包涵着法定的程序。其二,做人要有血有肉,关键时候要能够张扬人性,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并且从大处着眼,也就是所谓的“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那些求神拜佛之类的事情就不用去做了。第三,从圣贤的的高度要求,一个人要能够“以能问不能”、“以多问寡”、“有若无”、“实若虚”,并且能够做到即使人家冒犯了你,你也不去计较。第四,当你在位掌权的时候,许多事情,你只要你的部下按照你的意图去做,而不要让他们知道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切动机和隐衷都有你一个人承担;当然,当你不在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千万不要再去指手画脚了。第五,人的至高至上之处是:“临大节而不可夺”,“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因为任重道远,不能不胸怀宽广;因为“以仁为任”,不能不死而后已;最终是“天下有道则见”,“天下无道则隐”!
那么,孔子究竟何许人也,官有官的说法,民有民的说法;历史有历史的说法,现实有现实的说法;世人有世人的说法,孔子自己有自己的说法。其实,孔子何许人也,孔子自己的自画像也未必准确。那么孔子何许人也,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