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有四次重大的个人价值塑造期:
第一次是2-3岁,婴儿开始拥有自主意识,意识到自己是父母以外的独立客体,试图脱离父母的全面控制
第二次是青春期,青少年产生明确的自我价值观念,试图反抗既有规则以在群体和社会关系中确定个人定位
第三次是30岁左右,中青年的自我价值认知因为不同境遇和能力,重新塑造,有些人坚持,有些人动摇,最终通过不同的自我和解方式,实现自身在社会普遍评价体系中的重新定位
第四次是50-60岁左右,中老年人发现自身价值在社会竞争中快速消退,需要重新评估自身存在与社会贡献价值之间关系,从而过渡到人生末期
当进入30岁左右,绝大多数人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开始定型,会逐步丧失年轻时成就事业、改变世界的激情,会开始摒弃年轻时相信的大道理,会形成一套自己对世界和社会的理解并固守它,会把希望和人生目的转移到子女身上,会开始进入琐碎和固化的生活循环,但心底可能还有不服气,还有残存的梦想,可是能力的局限与高昂的机会成本,使得多数人不会打破现状。多数人有一天会因为“我缺乏资源/学历/人脉/能力/运气”等因素,放弃年轻时对自己的期望,转而将希望放到自己子女身上,就像我们的上一代很多人一样,希望有子女来完成自己没能完成的梦想
如果可能,我希望你不要这样做,30多岁你可能还是一事无成,你可能还是没能拥有足够的财富,但请不要轻易的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放弃自己努力的可能——除非你的期望就是如此,喜欢平淡而稳定的生活并不是错误或奇怪的——至少,我能感觉每天比昨天进步一点,进步一些
与自己和解,不是放弃高傲,承认自己的普通
我觉得更像是 了解并接受自己的性格和能力的边界,承认自己不是全能的,不在为自己的错误而否定自己甚至为了害怕出错而不敢尝试,更多的去做自己适合和擅长的事,并从中找到进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