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文章除了第一篇是因为不符合公众号调性被拒稿外,其他大部分都要在被拒稿后进行二次修改才会成功过稿。
久而久之,我甚至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变化。
对于第一次的拒稿再没了当初那种忐忑、怀疑自己的状态,反而觉得这是理所当然。
直到最近和朋友聊起写作时,她突然问了一句,“为什么一定要二次投递才能成功呢?稿子能被选中就说明写的还可以啊,你为什么不让它在第一次投递就过稿呢?”
我才恍然惊觉我的心态变化, 原来我已误入歧途。
02
以下是我对比一二稿以及我自身原因总结出的3点原因,希望大家在以我为戒的同时,也能有些收获。
1、态度问题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的态度会出问题。
对于写作,我一开始接触的是纸媒。
但随着创作时间的延长和等待结果的焦虑,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坚持下去。
直到接触公众号投稿,才让我重新拾起了这种热情。
所以我一直怀着近乎敬畏心的态度来对待公众号投稿,我感激有这样投稿的机会,也感激有这样的平台让我近乎不受限制地再次站在了写作这条路上。
可是如今,我玷污了它。
我不再把每篇新稿子作为它最后的成品来投递了,我知道,哪怕被拒稿,我也还有修改的机会,这个公众号不收,我还可以找另一个公众号。
而更可怕的是,我已经默认了我的第一次投递一定不会过稿。
罗曼•W•皮尔说:“态度决定一切!”
如果连对写作最基本的敬畏心都没有了,那我在这条路上大概也不会走远。
而如果每一次我都以“没关系,我还可以改”,“没关系,我还有别的号”这样的想法去投递,那同样,我的写作水平永远也不会提高,因为我每次都要被否决才会反思。
所以,请纠正自己的态度,不是每一次都有重来的机会的。
也请相信自己的能力,因为你不是不会过,也不是不能过,而是你没认真!
2、立意太浅
很多时候,我们的文章都来自于灵光一闪,而判断灵感是否可以成就我们,其中关键就在于立意。
立意作为文章的核心命题,也是文章存在的主干。
立意太浅,文章就会没有深度;没有深度,你的文就引发不了思考;引发不了思考,最终结果大概就是拒稿或者需要修改。
修改的过程是痛苦的。
曾经有篇文我从收到邮箱回复要修改到再次投递,前前后后修改了近十余次,甚至中间因为实在不满意,和号主说这篇文章先放一放。
虽然放一放的结果是好的,但这并不代表每一次都能这么幸运。
因为一篇文除了立意,你还需要确定题材是不是值得写,你找到的事例是不是可以举证,以及,不要怀疑,有时候它可能的确只是闪现一下。
所以在没有想法时,灵感的来临或许的确让人惊喜,但也请相信并不一定每一次都是“喜”。
想清楚它的价值,理解它的主干,才是最终能够完成一篇文的开始。
3、语句不够精炼
由于我的文笔是看小说成长起来的,其中以长篇言情为主,所以在写文的过程中,我总会不自觉地铺垫、拉长,力求把每一个情节都刻画地十分详细。
这就导致我的文常常会段落偏长,字句冗余。
对于字数要求不多的公众号文章来说,这是大忌。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辞藻的华丽、语言的丰富或许的确可以让我们的文看起来“深不可测”,但有时候“一击即中”才是文章的核心要点。
所以请不要怕句子简短,也不要怕句子没有技巧,更不要担心有些点没细写,只要你能把整个故事讲清楚,照样是一篇好文章。
03
车耳尼雪夫斯基说:“要是没有把应当写的东西经过明白而周到的思考,就不该动手写。”
二次投递的效果虽然很喜人,但如果把投入第二次的精力从一开始就放在第一次上,那是不是代表第一次就可能会过稿?
其实答案也并非必然,但我知道,如果不这样做,我的第一次投递永远也不会过稿。
写作这条路,很长。我不怕路上走失,但我怕走得太顺,一路没有成长。
朋友临走的时候对我说:“期待你的下次过稿。”
我们都知道她的言下之意,我回答她:“一定会的。”
希望你们也是!
以上共勉。
— END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满穗
编辑: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