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酿酒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已有陶制酒器,推测酒在我国至少有近5000年历史。古往今来,酒在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中出现,也诞生了数不清的别称雅号。
出自曹操《短歌行》的“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出自汉代焦延寿《易林·坎之兑》的“欢伯”: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出自苏辙《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的“白堕”:“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秬鬯(jù chàng):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据《诗经·大雅·江汉》记载,“秬鬯一卣(yǒu)”。
杯中物: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陶渊明《责子》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壶觞: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亦用作酒的代称, 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 张祜在《题上饶亭》诗中写道,“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醇酎这是上等酒的代称。
酌:本意为斟酒、饮酒,后引申为酒的代称,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写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酤(gū):据《诗·商颂·烈祖》记载,“既载清酤,赍(jī)我思成”。
……不一而足。
《本草新编》对酒的描述如下:味苦、甘、辛,气大热,有毒。无经不达,能引经药,势尤捷速,通行一身之表,高中下皆可至也。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
可见“有毒”、“少饮有节”之说。
似乎现在国情已经成了这样,但凡几人聚餐都要点瓶酒,好像不喝酒就少了点啥似的。昨晚陪C跟他的师傅吃饭喝酒,因在绍兴,自然选了黄酒,奈何黄酒喝时温和却后劲十足,导致他喝的时候一个劲加买越喝越起劲,等回到家却开始胃里翻腾脑袋昏沉,真是够受的!
可惜生理上不适的教训往往持续时间太短,总是刚难受过的那一两天知道嘴里喊着“哎呀这酒也不是个好东西,以后可是不能多喝,适可而止适可而止…”,结果不出一个星期,要是有人来喊喝酒,可能就已经忘了当初自己是怎么难受的了,屁颠儿屁颠儿又跑去了。唉!
虽然有研究报道了每天喝酒的建议量(如下图,来自后面的链接1),但实际上大部分人一喝起来就完全控制不住自己喝进去的量了。
而最新又有更多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少量喝酒也有增加各种癌症发生概率的可能(见链接2和3),所以说最好的是完全不接触这个东西。
当然很多人会觉得不能接受,但很有可能只是多年来的习惯引导着我们去喝这个东西,如果可以找到一种健康又美味的替代物来替换掉这个习惯,说不定就可以彻底告别它了呢!
生命有限,只希望我们都能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愿每个人都能健康快乐地享受这几十年人生!
http://mp.weixin.qq.com/s/UpRbLSj1kc1gZxSY30hX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