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写来,伴随着跑,就这样打发了岁月,都说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如果每天自然去做一件你认为应当做的事,或许就没那么难了。坚持难,是因为起始就给坚持套上了难的外套。到底难不难,做就知道了。
一如写作,写作难吗?但凡在简书上玩的,大都奔着写作来的吧。遇到简书之前,曾经想过写作,但没有太把它当成一回事,也没想到要坚持下去之类。之前,如果想写作大都需要向纸质媒体投稿,标准较高,上一篇也不易,很难坚持下来。简书不一样,把写作、发表、变现轻松,人人都能圆作者梦。对此,《每天被钻石叫醒的日子真是爽》里详述。
一般写作的困难在于,想写没得写,写着写着,没什么可写的了。尤其刚开始坚持写作,想做到日更,确实有压力。但也不是没有破解之法。
下面,就轻松写作,谈一点个人感受,或许对想日更、多写的你有些许帮助。
回忆
一切源于生活。写作是一种输出,不是无源的输出,是大脑记忆的再表现。因此,回忆是调取素材的最好方式。每个人都有童年、青年等成长经历,加之生活阅历,这些是创作的根源。相信,写作的本质是内心、个体思想的再表达。没有凭空就可以长篇大论、精彩纷呈的故事出现。可以把记忆深处的东西挖掘出来,作为写作的原始素材,便不愁没得写了。
这样说绝非空穴来风。市面上各种回忆录、名人、公众人物的书籍,大都是对经历、往事的再表现。再有火热的记忆大师、超级记忆等,都是运用最深刻的记忆为根基,比如,里面的一种称为房间记忆法,就是结合你最熟悉的房间为基础,去记忆一些新的东东。感兴趣的可以买相关的书读一读。
童年的记忆大都是非常深刻的,吃的、玩的、乐的、伤心的,此刻的记忆清晰,就在那里,对写作来说,仿佛一座埋藏的宝藏,有待进一步开发、粉饰、再现。
记忆有了,即是写作的素材有了,问题是记忆那些事,都是生活的真实,有的牵扯个人隐私、有的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啊,写出来没太多可读性啊。请继续看,改编。
改编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起始对这句话是不太清楚内涵的。现在多少有点理解了。确实艺术的深根扎于现实丰富的生活里。生活便是无尽的素材之源,放眼望去,是不是突然有一种写也写不完的感觉?
把回忆、经历作为素材,要表现的是一段真挚的情感,传达的是真诚的感受。这是作文的核心吧。不论形式如何,添油加醋成故事也行,拼枝着叶成小说也可,寄托哀思诗几首,传递情感是核心的。著作、阅读其实是情感的沟通、碰撞。没了情感,没了神,就成水文了。
改编,发挥无尽的想像力,去扩吧。言情、散文、诗歌、玄幻等,就看个人水平、技术了。坦白的说,笔者这种感受更多是一种想法,并没有亲身实践过,和大家作一探讨,自己的拙作,笔者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就是在和简友们分享实践所得时,突然觉得,写作其实就是在写自己的认知、见解,后面也会尝试回忆,改编,再分享。
自己的表达风格
百万出风格。意思是写到百万字后才可能表现出一定自己的风格。
风格就像一个人的名字,性格特点,专属的。形成自己的风格很关键,读上几句大体知道出自谁之手,如果你足够出名的话。
这一点,建议还是自己多写多练,力求写出自己的风格。模仿固然可取,可以见识更多的套路、技术、方法,其实这些所谓的固有经验也是作者自己的风格。边写边观察别人是怎么跑的,写中学,以学促写,效果会更好一些。
小时候写作文,引用名言,来点华丽的词语,感觉高大上。最近还看了一位辅导老师称诗歌不应该逻辑性太强,让人一看明白了,就不是诗歌了,这点笔者很不理解,不论什么形式,读者看完云里雾里,有什么意义呢?估计都想退票。
总之,风格一定是写出来的,是用作品累积出来的,没有作品、没去写,谈风格,都是“套路贷”。
作为刚把写作当成一件好玩的事的小白,谈不上写的轻松。至少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吧,分享自己的一点见解,希望对简友们有用。也欢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