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原迁入赣南的客家先祖,经过累世琢磨传承,找到了对付南方山区湿热多瘴气的绝招——艾灸,配上当地得天独厚的草药,渐渐形成了药艾灸的雏形。
因其成本低、使用方便、效果明显,深受欢迎,药艾灸中尤以会昌名家辈出,明代的肖九贤,清代的曹大河、许武英、文豹亭,民国的郑泰寿、吴世学等皆医术高超,名扬乡里。
80后的他,放弃了在省城大医院的工作,回到了会昌。两个原因,让他坚定了回到这个小县城:一是因为会昌优美的生态环境,让他可以用自采自制的野生草药给病人治疗;二是因为大城市里医疗条件相对好一点,人们身体不舒服了可以去医院看,一般是功能性病变,而小地方的人生病喜欢硬扛,一发现往往都是器质性病变,给这里的人们治病更具挑战性,也更能够帮助他们。
作为客家药艾灸的代表性传承人,邹桥的最大心愿,是能将这一份瑰宝传承下去、普及开来。与扎针和经方比起来,艾灸对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要求不高,易操作、可复制性强。
市面上很多艾条都是用机器粉碎的,机器因转速很高会引起艾叶精油燃烧,破坏艾绒、减损药力。而古法手工制艾要用石臼砸5000到10000下,每隔几百下要翻一翻,避免太热破坏药力。这样制出的艾绒捏成壮,很松软,利于充分燃烧,却不容易摔碎,不像机器制作的艾柱紧实易碎。
为了增强艾条的药效,每根艾条中还需渗入肉桂、干姜、丁香、独活、细辛、白芷等49种中药各等分的细末,故得名药艾条。根据不同的病症有时需配以不同的外敷药粉、药膏。
手工制艾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制艾人与被灸人可以通过艾条进行信息交流。寒湿重、手太湿或太干的人不能做制艾人。
普通艾条靠近灸会觉得非常烫、气味熏人,而客家药艾灸却不会。邹桥说,因为加了许多本地药材,艾条的穿透力非常强,所以不会把皮肤烤得很红,皮肤也有灵性。
早晨8点,医馆里已陆续有病人来看诊。邹桥一会儿施灸,一会把脉,一会扎针,一会儿开方,忙得不亦乐乎。很快上下两层楼的灸床都满了。
二胎政策放开后,许多人来调理备孕。邹桥说,曾经有一位大姐,闭经五年,长有5公分多的子宫肌瘤,赶着农忙的时候请假来看病。她脸色苍白,体型胖,邹桥判断她是因淤寒导致例假排不出,久而化热。于是用药艾灸给她治疗几天,又教她自己在家艾灸的方法,一个半月后例假排出,再过半个月彩超检查,5公分的子宫肌瘤减小为2公分,又过了两个月,终于如愿以偿的怀孕了,生了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如今,只要家人有什么不舒服,她会都带到邹桥的医馆诊治。
邹桥娴熟地为病人在肚脐周围扎针,疏通经脉,有时敷一些特制的代灸粉和药膏在患处或肚脐上。再隔上当地的土黄姜点艾壮,或是悬灸,简直是一场行为艺术。
我进诊室的时候,他正为一位多年前出过车祸的病人扎针,脚踝处有明显的疤痕,病人常年腿脚不便。
邹桥说,是足阳明经往下走到足三阴经堵住了,所以腿脚会酸麻不舒服。扎针处,黑色的淤血流出,邹桥再为她在肚脐上隔姜灸。
我问,为什么伤了脚要熏肚子?他说,肚脐是人体的枢纽,跟脚也是联通的,而且病人妇科不大好,灸肚脐是调整体。
转到大堂,碰到一位笑嘻嘻的大姐,问她来治啥病。大姐说,腰椎间盘突出,好多年了,一边腿常年是麻的,去了好多医院不见好,有人推荐来邹医生这。我问疗效怎么样呀,大姐回答,好哇,20天就好了,我的腰都小了一圈,还有减肥功效。说着她撩起衣服给我看她的灸印,紫紫的一大块。为了表达对邹医生的感激,听说下午我们要去采药,她主动请缨带我们上山,还领我们参观了她承包的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基地。那腿脚,根本看不出曾是一位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还有一位校长大哥,也是腰椎问题,到上海、广州的大医院动过四次手术,却越来越严重,近乎绝望时,有人推荐他到邹医生这来看看。给他治疗过几次,用九针配合药艾灸,过了一段时间,原本麻木的地方有了感觉,继续治疗,走路慢慢顺畅了。见到我们时,邹医生吩咐他在厅堂里活动活动,于是他绕场转圈,已是快步如风了。
与大多艾灸馆烟熏火燎的味道不一样,邹桥医馆的艾烟真的不熏人,而且有种浓重的药香。
目前,客家药艾灸已经获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报省级非遗,希望能顺利通过,让这温暖的药艾灸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