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睁眼之后闭眼之前都要习惯性的浏览一遍手机。
日常刷新朋友圈,即使大部分的篇幅被微商们所占领,即使自己已经不再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偶尔出现的那些纷繁无章的小情绪;日常刷新闻,也许是大数据的智慧,每次收入眼帘的总是那些鸡汤文、励志文还有情感心理类小文字。
跟大多数人一样,每天生活如一,过着平凡人的日子,也会畅想未来,偶尔翘首以盼理想生活的彼岸。
周末约了朋友小万喝咖啡。小万在外企工作,每月工资过万,自己的积蓄加上父母的资助,在这座海边小城买了一套房子。生活看上去已经步入正轨。小万是个心气儿很高的姑娘。她谈话内容的主角总是离不开那几个她的榜样:她表姐名牌大学毕业,在上海工作了很多年,现在在做私募,一个人操持着几十亿的资金;她好朋友小溪移民加拿大了;她一个闺蜜在北京做制片,每天周旋在不同的场合谈投资拉项目、见明星谈电影,仿佛过着我们这些小老百姓无法企及的生活。曾经,小溪要去加拿大上学的时候,她也按耐不住寂寞到处凑钱准备出国。我很不解的问她:你去加拿大干什么?去上学还是打工?你的学费谁负责?谁来还你每个月5000的房贷?你退休的老爸来还?......小万思前想后了好几天,把凑的钱还了回去,放弃了不明不白的出国的念想,继续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她依然很羡慕小溪,因为小溪的家境好,不愁钱。她说如果条件允许,当年大学毕业直接在她舅舅的资助下出国,她现在的生活或许也很风光;她说如果当年没离开上海,说不定她也可以像她表姐这般成功。但是,生活哪有这么多的如果;每个人的生活都是喜忧参半、悲喜交加,谁的今日风光里不是充斥着昨日一路的跌宕心酸?与其羡慕别人的荣光,悲叹自己无法企及的遗憾,不如认清现在的自己,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比如小万,每日喊着减肥,报的昂贵的瑜伽课,一年去的次数屈指可数;报考了MBA,但是一年过去了,课本还没翻到第二页,报的辅导班迟迟还没去报到。
无论欢乐抑或悲伤,我们经常用“知足常乐”取悦自己。这句话出自《老子.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意思是说:罪恶没有大过放纵欲望的了,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觉得快乐的。 ”心理学里把人格划分为A型和B型。A型人格者愿意从事高强度的竞争活动,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其他事进行攻击,较具进取心、侵略性、自信心、成就感,且容易紧张。B型人格者则属较松散、与世无争,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充分享受休闲却不会觉得愧疚不安。论知足常乐,可能B型人格更加匹配。身边好几个朋友的人生信条是:随遇而安。对他们来讲,有钱的日子潇洒过活,没钱的时候借钱消费日后慢慢还,每月领着一样的工资,生活什么都没有落下,不会觉得跟别人的生活相比差多少。
大概,我跟小万一样,处于A型与B型人格之间,B型人格占上风的时候知足快乐,A型人格占上风的时候充满斗志,却也紧张焦虑,不敢沉溺于B人格,于是经常在紧张焦虑与放纵知足之间徘徊。但是,我跟小万不同的是,我愿意去了解自己。
我知道她的表姐的优秀,但我是风险规避型的,玩不了私募;
我在国外呆过几年,我知道国外的生活清净、简单,但我不喜欢孤独,所以我选择回国,宁愿享受国内的嘈杂热闹的生活,离家人近一点,享受亲情;
我知道自己特别有耐力、有责任心,但是容易情绪化,体质不好,所以无法从事压力太大的熬夜的工作,而且不喜欢早起,讨厌朝九晚五,于是我选择了一份学校的稳定工作,不用坐班,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
我情感丰富,对别人的一言一行很敏感,喜欢沟通,讨厌玩心机,于是找了一个相处起来感觉不累的男朋友,有什么说什么,可以做自己,从来不用装。我的他,看起来顺眼,身体健康,心态乐观,风趣幽默,给我做好吃的,智商147,有气场,有我可以崇拜的特别男人的那一面,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过活,我们了解彼此,相信彼此,依赖彼此,快乐的日子大于悲伤,足矣,当然即使他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小万还在以王力宏做标杆找对象,所以一直单着。好吧,我觉得自己远远地配不上王力宏,而且这辈子也不会跟他相遇,所以何必自欺欺人,把自己高高的架在这种“不可能”上悲春秋,毕竟亲密关系里,自己喜欢的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合适才会越来越喜欢。
所以,我认为的知足常乐恰恰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把酒言欢,永远不忘肯定自己,要进步,要行动,凡事尽心尽力,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