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宏鑫是个好兵,是适应部队打仗需要的一个典型好兵。他一年两次打破军区专业训练纪录、为完成演习任务立下大功,这样的能力素质,这样的优秀士兵,当然是打仗需要的好兵。
科技兴军,时不我待。在科技知识转化为战斗力周期日益缩短、人才方阵建设日益紧迫的今天,培养一大批打仗需要的新型人才是当务之急。“熊宏鑫是不是好兵”之所以在部队官兵中引发热议,与当下一些单位在对待人才态度上的“叶公好龙”现象有关。这种现象的表现是,任务当前、工作需要时,思才心切、求贤若渴,而一旦不完美的“非典型性”人才脱颖而出时,却有所顾虑、畏首畏尾,或者求全责备、不以为然,或者拔苗助长、刻意美化。“叶公好龙”现象使本来可以为强军兴军做出更大贡献的难得之才、可用之才“昙花一现”。古代三国时期的曹操,即使面对毁誉参半、贪财好名的许攸,也因看重其才华而倒履相迎、委以重任。无论是常年敌对、有杀子之仇的贾诩,还是恃才傲物、喜食“五石散”的郭嘉,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能人尽其才。曹操的人才观,成就了曹魏大业。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亟须打造新型的人才方阵。各级党委和领导,都应该从正视“熊宏鑫现象”开始,莫学“叶公”学“曹公”,从摒弃陈旧的人才观念开始,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治军之道,要在得人。这既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启示,更是强军兴军的现实需要。对一支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人民军队而言,变的不仅是编制体制,更是思想观念。面对熊宏鑫这个“非典型性好兵”,所在团党委和领导的态度显然是学“曹公”不学“叶公”。熊宏鑫体能上的短板,他们能够客观看待、不以偏概全,继续给以帮带和培养,避免了有才不显、怀才不遇的“悲剧”; 熊宏鑫连破纪录、展现才华之后,他们没有拔苗助长或者破格提拔重用,而是继续放在副班长岗位上,扎实“蹲苗”、打磨历练,以此保证他有持久续航能力和厚实的发展后劲。“熊宏鑫现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才就在我们身边,要练就识才辨才的慧眼;人才需要历练,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人才并不完美,要具备育才用才的智慧。
得人之道,重在得心。看人要有新眼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熊宏鑫的非典型性其实最有典型性。每名官兵都有自己的优长和短板,如果只盯着短处看人,很多官兵的才华可能就会被埋没。因此,在发现人才、看待人才上,我们既要防止“短板效应”,更要树立“长板理念”,善于发现官兵的“闪光点”、挖掘官兵的“过人处”,善于用其所长、扬长避短,让每名官兵都能爆发出最大的潜能,为改革强军汇聚更加强大的正能量。育人要有宽广胸怀。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才华不是天生的,人才并非一日成。在培养和造就人才上,需要耐心,能够容忍官兵在成长道路上的各种错误和失败,不因一时一事的挫折就去否定、去排斥,多些鼓励和帮助。需要恒心,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坚持长久之计、长远规划、长期培养。需要平常心,宽严相济客观对待,对成绩不夸大,有问题不护短,既不能“捧杀”,更不能“棒杀”。用人要有大智慧。把合适之人用在适当之处,千方百计给人才搭建施展才华、发挥潜力、开拓创新的舞台。用人也要不拘一格,以超常之举赢得超凡之绩。用人更要用教结合,既要放开手脚大胆使用,又要常施教化、常剪桠枝、常敲警钟。
(作者单位:陆军第80集团军)
相关链接:
《新兵一年两立二等功,为啥被叫作"非传统型好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