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碰到这种事情:
有人遇到难处向你求助,你出于情谊尽力帮了。对方对你感激不尽,说起同样求助别人,却没结果。而之前求助人还对对方掏心掏肺的好,真有事求到头上了,马上有许多说辞。总之,人家也很难,帮不了。
求助人愤愤不平的说着自己当初对对方的好,并说看清对方了云云,然后又是一波感激。还时不时打电话来聊聊,再进行感谢一番。
似乎有了第一次求助,第二次求助开口又容易了些。自然觉得能帮就帮吧,又是一番感谢,然后……就没了然后,一直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看到一个词——边际效益,似乎有些明白。
“边际效益”原是个经济学概念,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当你肚子饿时,给你一个包子,你吃得津津有味,你会赋予这个包子很大的价值。吃完一个,再给你第二个,你继续吃,你还是会赋予它很高的价值,但已比第一个包子要低一些;等你吃了五个包子,肚子饱胀后,再给你第六个包子,那你不仅会觉得它已经没有什么价值,甚至还会感到厌恶。这就叫做“边际效益递减”,意指每一新增物品的边际效益要低于前一个。
现实世界中,投入成本与收益往往并不对等。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就会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被称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
大家所熟悉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就是对此规律的最生动的写照。
再比如,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得到一把米,能解决他的生存问题,他自然会感激不尽。不过,如果继续给他米,那么这个人就会觉得理所当然,慢慢变得心安理得。哪天你不给了,他会对你心生怨恨。就是所谓“升米恩,斗米仇”
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某事物时情感体验最为强烈;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减。
曾经有一个母亲在女儿出嫁前嘱咐女儿:“到了婆家,记住不要一直做好事。”这位母亲深谙边际效益递减规律。母亲担心女儿一直做好事,婆家会认为这个媳妇天生就是这样,对她所做的好事不会放在心上,反而会有更高的要求,甚至不允许她日后出现一点点的细小差错。
生活里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当第一次帮助了某人,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帮助他的时候,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数次之后别人甚至将你的付出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一旦他所期望的帮助没有出现,反而对你心存怨恨。
由此可见,把握“度”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智慧,它既需要理性的光辉,更需要阅历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