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国庆假期第二天,我把旅行的目的地锁定在大同古城内的华严寺和善化寺。
华严寺
大同华严寺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年),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寺院之一。
华严寺的名字源于经中之王的佛教经典《华严经》,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意思是发慈悲的善心才能结圆满的结果,是引导人们向善的美好教义。
华严寺依契丹族崇日习俗坐西向东而建。建筑依东西轴线布局,总占地面积66000平方米,整体分为上下两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两院,下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
上华严寺之大雄宝殿
殿身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面积1443.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辽金佛寺中最大的殿堂。
殿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4.5米,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北吻系金代原物,南吻为明朝时期补制,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吻兽。
鸱吻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中的第九子,为龙和鱼所生,传说鸱吻惯兴风作浪 善吞火,又喜欢登高远眺,因此古人将它的形象放在高高的屋顶上,张开大嘴 ,吞住屋脊。
下华严寺之薄伽教藏殿
薄伽(qié)教藏(cáng)殿是华严寺下寺的主殿,作为藏经殿,始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薄伽教藏的意思是佛教的经藏。薄伽为梵语薄伽梵之略,译作“世尊”,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教藏指佛教的经典,薄伽教藏殿即贮存经书的处所。
合掌露齿胁侍菩萨——东方维纳斯
普光明殿壁画
走进华严寺,不同于大家常见的明清风格建筑,这里的殿堂雄伟厚重。
普光明殿建于2009年,毗卢遮那佛音译为“光明普照”,普光明殿因此而得名。
普光明殿是依据梁思成绘制的辽代华严寺海会殿图纸修建而成。
大殿前有一座巨大的木结构抱厦,顶上有巨型木质伞型藻井,蔚为壮观。
普光明殿内最具观赏价值是大型壁画,这些壁画是在中央美术学院王颖生、孙景波两位教授的带领下,由150位美院学生,从2009年10月开始,历时三年两个月共同完成的。
壁画高5米,长40米,使用矿物质颜料和中国画颜料,吸取了敦煌,永乐宫,毗卢寺,法海寺等等历代杰出壁画的经典造型,创作而成。这些壁画严格按照古法绘制,大气恢弘,内容考究,是当代壁画的杰出之作。
壁画的内容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讲的是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指引下,游历百城,参访五十三位大师,求得善知识,最终成为菩萨的故事。
普光明殿中最大最精美的当属主佛坛背后的水月观音图。
南侧墙面上的主像是文殊菩萨骑着青狮,手执如意,半跏趺坐,安详平静。壁画左下方有善财童子合掌参拜文殊菩萨的景象。
善化寺
华严寺东门出来后向东南方向步行大约1.4公里即可到达善化寺的南门,也是其正门。
据庙碑记载:始建于唐开元年间,称开元寺。五代后晋更名大普恩寺。金代圆满和尚主持重修。正统十年(1445年),明英宗赐名善化寺,一直沿用至今。
善化寺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布局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
如今寺内仍保存着4座辽金木构,对于研究辽金建筑具有十分珍贵的意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四次到山西考察古建筑,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盛赞善化寺:“其大殿、普贤阁、三圣殿、山门四处均为辽金二代遗构,不意一寺之内,获若许多珍贵文物,非始所料。”
善化寺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
除天王殿(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和普贤阁为辽金建筑外,其余两侧配殿和钟鼓楼为明清时期建筑。
天王殿(山门)
善化寺天王殿内供奉着佛教文化中的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北方多闻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四大天王各有其职守方位和职务,分别代表风、调、雨、顺。寓意国泰民安和五谷丰登。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是佛教三十三天中的四尊天神,位于第一重天。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通常分列在净土佛寺的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坊间传闻四大天王护世于须弥山山腰上的四天。
南方增长天王:风
护持南赡部洲,手持宝剑,寓意斩断烦恼,增长善根,同时保护佛法不受侵犯。他的辨认特征是手持宝剑,代表颜色是青色,塑像的脸也是青色。宝剑锋利,取其谐音:锋(风)。
东方持国天王:调
护持东胜神洲,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使众生皈依佛教。他的辨认特征是手持琵琶,塑像的脸是绿色。
北方多闻天王:雨
护持北俱芦洲,手持宝伞(宝幡)(善化寺为宝塔,其他寺庙可见雨伞),用以制服魔众。他的辨认特征是手持宝塔,右手握银鼠(象征五谷丰登和财源广进),塑像的脸是白色。
西方广目天王:顺
护持西牛贺洲,左手持螭龙,右手持宝珠,身为红色,塑像脸为红色。“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故名广目天王。
善化寺的广目天王鼻孔微张,面部表情丰富可爱,已经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显眼包天王,其形象已被设计成丰富多样的文创作品。
三圣殿
三圣殿位于寺内中部,建于高约1.5米的砖砌台基之上。三圣殿单檐庑殿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殿内佛坛之上供有“华严三圣”佛像三尊,均为金代原塑,后人予以重装。正中为毗卢遮那佛,西为普贤菩萨,东为文殊菩萨。
朱弁碑
大殿内部西侧有一通极为珍贵的金代石碑——朱弁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的石碑。它之所以被称为“金碑”,因为它立于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通碑文是朱弁所写,所以也称“朱弁碑”。
说起朱弁,大家可能都不太了解,他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叔辈祖父,江西婺源人。北宋末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国都汴京,徽、钦二宗及后宫、百官被金人掳掠到金国,北宋从此灭亡,史称“靖康之难”。同年赵构称帝,建立南宋,高宗计议遣使金国,问候被羁的徽、钦二帝。朱弁奋身自荐,受诏为候补修武郎、右武大夫、吉州团练使职,充当河东大金军前通问副使,于次年正月偕同正使王伦前行。之后朱弁面对金人的威逼利诱和胁迫均不为之动容,被金国羁押于西京大同十六年。作为大宋儒官,虽身陷敌国囚笼,仍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始终不忘天下百姓的无辜,为了减少金国对宋的敌视和不必要的杀戮,他在大普恩寺中开办了学习班,接收了大量的金国贵族子弟学习汉家文化,传授知识和文明,这也使得他的诗、字以及文章深受金人的喜欢。被羁期间,朱弁就住在西京的大普恩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大同善化寺,与寺里的住持圆满大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亲眼看到了辽代末年寺庙被毁的惨状,也亲眼见证了金代初年圆满大师带领徒弟十几年如一日重建寺院的壮举。寺院建成之后,朱弁受圆满大师之邀写下了《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全文1088个字,正文部分925个字,是善化寺的第一首文字资料,记载了大普恩寺修复前后的历史,也是研究金代书法、碑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莲花斗拱
三圣殿的补间斗拱学名为“斜拱”,不同于传统斗拱,它形似怒放的莲花,也被称作“莲花斗拱”,是目前所知最大的斗拱。
大雄宝殿
辽代遗构大雄宝殿是善化寺内最大的殿宇,下有台基,前有月台,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
大雄宝殿正中供有金代原作泥塑金身五方佛,从东往西依次排列: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中央毗卢遮那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五方佛本身源于佛教密宗的理论,三圣殿则源于佛教华严宗的理论。这正是辽代佛教显密圆融的特点,虽流派不同,但终可包容。
殿内东西两侧砖台上置有二十四诸天塑像,神态各异、性格鲜明,均为金代塑像。
大殿前半侧的活动空间非常宽阔,且梁上无吊顶。据介绍,大殿内部采用了辽金时期盛行的减柱法,外圈内柱减掉了前面四根,内圈减掉后面四根。大殿顶部中央有一八角二龙戏珠藻井,藻井旁边的小格子天花板在宋辽金时期叫做平棊,绘有花朵和祥云。除了藻井和平棊之外,屋顶其余部分都属于“彻上明造”。
彻上明造,也称“彻上露明造”,是指屋顶梁架结构完全暴露,使人在室内抬头即能清楚地看见屋顶的梁架结构的建筑物室内顶部做法。。由于不吊顶棚,有意让室内屋顶结构一目了然,因此对屋顶所用木材和各种木构件的加工要求很高,不仅要选用品质最好的木材,还要对各种木构件进行惊喜的表面加工,还要大量采用各式斗拱进行结构形式的装饰美化。
壸门
壸门,壸读音为kǔn,在宋代李诫所编的《营造法式》中写作“壶门”,是一种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也是一种镂空的装饰样式。作为佛教建筑中门的型制的壸门是随佛教传入中国的,而作为装饰样式的壸门自商代就已经在本土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