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请停止无效努力》
作者:孙圈圈
内容简介: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努力,只是没找到正确的努力方法。本书从发掘天赋、提升能力、选择平台、回归自己等几大方面详细阐述了努力的正确模 式。书里所讲的关于努力的方法与思路可以用来分析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
书中提供的科学以及便于实践的工具与方法。都通过形象生动的思维导图展现出来。结合每篇文章的后续练习好好实践。最终将会彻底颠覆一个人过去的思维认知。从而让工作和人生发生巨大的变化。
作者简介:孙圈圈
本名孙园媛,曾任全球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咨询总监,现创业中,【领英洞察】专栏作家。干货、烧脑、长文公众大号“圈外”(iquanwai)掌门
书摘:
1.另外,你可能会想,“罗辑思维”难道不是贩卖知识吗?是的,可罗振宇能贩卖知识,靠的是他的商业运作能力。并且,他讲书,靠的不是把知识复述出来,而是用他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理解、揉碎,然后再输出给你。是这种能力而非知识是他成功的关键。
2.如果想要收入更高,你需要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内化成能力。有技能的,需要找到稀缺技能。当然,这种稀缺性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一旦供求达到平衡之后,收入就会下降。能力,才是长久需要提升的,因为世界变化太快,只有能力是各种岗位间通用的。同时,要不断尝试和总结,发现自己的天赋。
3.误区二,天赋不行,努力来补:但实际上,努力也是一种天赋。
4.因为,热情并不来源于爱好。根据自我决定理论,热情来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
5.所以,花时间去最大化你的天赋,比花时间去弥补自己的劣势,要有效得多。这是我们应用天赋的最关键策略。
6.其实一旦抱有“学习完就可以出去玩了”这种心理,学习就肯定不会快乐。因为这种心理的暗含前提是:学习是一种牺牲,看电视、刷朋友圈、玩游戏才是人生的终极快乐。
7.按需学习:选择对我们有用、与历史过往经历匹配、能让我们参与其中、并能够应用的学习内容。长期有用的东西,需要转化成短期有用;一个大的学习内容,需要拆分出对我们最有用的部分,并集中学习这个部分。
8.虽然“道、术、器”,“道”在最前,然而,“道”是你积累到一定阶段才能悟出来的,倘若没有“术”和“器”,即便知道了“道”,又有什么用?我们很多时候想一步登天地掌握“道”,其实登上的只是空中楼阁。
9.爱因斯坦说:“如果给我1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
10.普通人喜欢给别人、给自己贴标签,就像学校和父母在小时候给我们贴标签一样。我们常常通过心理测试、他人判断甚至星座,来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打上一个标签之后,自己的行为也不由自主地往标签上靠,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多样性。
11.因为他们深知,大部分人所在乎的,从来就不是事实,而是观点。
12.在此教育体制下长大的我们,几乎所有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这样的过程:刺激(外界的刺激摧毁我们的固有观念)、怀疑(怀疑自己过往坚持了多年的信念)、解构(过去的思维方式和观念终于被打破)、重建(吸收新的信息,见识更大的世界,重建思维和观念)。只是,能够进入这一历程、最终重建成功的人,却为数不多,大部分人要么选择活在过去的信念里、用鸡汤继续麻痹自己,要么选择成为愤青、对一切事物进行否定。
13.新闻无需撒谎,它只需给出“部分真相”,就可以达到操纵民意的目的。
14.最后,这句话与各位共勉:Opinion ischeap——Margaret Simons(永远记住,观点是最廉价的,事实和论证才有价值)。
15.精彩提炼
1.用结构化思维进行临场发言的步骤:想主题、搭架子、填素材。
2.想主题的注意点:迅速找到一个视角,并在第一句话就抛出观点。
3.架子有三种类型:时间架、空间架、三角架。4.填素材的时候,需要注意承上启下,以使听众跟着思考。
5.如何练习: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累架子;在平时工作中不断练套路。
16.所以,如果我们跟人聊天,想让对方觉得愉快,需要做什么呢?控制话题的长度和节奏;适时表达认同;与对方感同身受。而且我们需要记住,聊天不是辩论、不是汇报工作,更不是为了得出一个正确答案。
17.好的故事=基本要素(冲突(渴望+障碍)+行动+结局)+附加要素(情感+展示)
18.弱联系,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却往往能够带来巨大价值的人际网络。
19.个人职业规划:价值规划+扬长避短+关注外部
20.兴趣很容易跟享受混淆。享受是被动的,无需付出;而兴趣则可能是甘愿为了某件事情付出努力。
21.在这种趋势下,个人不可能把安全感寄托于企业,而只可能来源于自我价值的提升。
22.那么,稍稍努力就能到60分的“聪明人”,和几倍力气才到90分的“笨蛋”,到底谁的人生性价比更高呢?
23.然而如果你停留在60分,不再继续努力,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从60分开始,不确定性就开始出现了。
60分以上,你可能面临两种结果:如果缺乏正确的方法,很可能努力了却没有成绩;即便有了正确的方法,成绩上升的速度也比60分之前大大降低。
这个阶段,你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在试错,所以你有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成就感也会开始下降。这也是为什么,那些60分的聪明人会觉得80分的人是“笨蛋”的原因。
24.虽然我们知道这些,但仍然有很多人选择只做到60多分,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太高了,万一努力却失败了,就成了别人眼中的“笨蛋”,这是一些“聪明人”所不能承受的。
25.工作不等于付出,生活也不等于享受。
26.从这个角度来说,付出不等于痛苦,而享受也不等于快乐。并且有时候,当下的付出是为了获取长期的快乐,而当下的快乐有时候却会带来长期的痛苦。所以,我们追求的根本不是痛苦与快乐的平衡,而是长期快乐与短期快乐之间的平衡。
27.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不愿意深入认识自己,反而随手给自己贴上一些标签,束缚了自己的天赋。实际上,给自己、给他人贴标签的行为,不仅会阻碍我们进行深入的自我认知,而且在他人的负面标签下,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制造一个“自证预言”,让自己不幸被他人言中。
28.原因在于,我们对其它群体不熟悉,所以总是倾向于认为,他们很同质化。即便你告诉自己,他们是不一样的个体,但潜意识中,你仍然把他们归为一类。
29.感知情绪的方法:一是注意观察,二是换位思考,三是为情绪负责。
30.面对所谓“性格缺陷”,最佳策略不是正面对抗,而是找到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可以是用优势补劣势,也可以是提升能力,或者其它。所以,25岁到30岁的这几年,如果能够不断认识自己的性格,利用它的正面性,清楚它的负面性,并想办法应对,是对未来发展有极大益处的。
31.没有人能够改变天性,我们能做的,大概就是减少自己跟天性正面对抗的机会。
感想:我真是个大人了也开始看方法论看成功学看投资类的书了呢!最近预习专业课,越来越感受到好多东西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且发现自己也从来没有考虑过其所以然。书中很多方法理论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一口气读完还是感慨颇深。还没有走到工作的阶段,也有明确的做个老师的目标,对书中企业策划类的部分没有太大感触。印象最为深刻的应该是60的聪明人和90岁的笨蛋吧。一直被挂上聪明的标签的人,自以为聪明,却也不过是个60分的聪明人罢了。希望自己也可以早日找到自己的长板在哪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