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平淡
入职保险公司毫无悬念,因为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长期以来都在疯狂招聘。你肯来我就收,最不济你可以买自己的保险吧,然后把亲戚朋友扫干净。
入职后第一周,7天岗前培训,然后考试。过关后有了执业证。
再往后是5天的分红险培训,然后考试,这次是银保监会出的题,略难点,通过后就是所谓的风险管理师了。
每天的工作是,上午开会,学习各种产品,以及同事们分享的销售经验;下午各自去拓展客户。周末一般都会有活动,要积极邀约客户参加。
让我把我入职的公司称为B公司吧,前面理财小哥推荐的那家公司是A公司。
在这期间,我主动啃了几本保险的入门书。像《你的第一本保险指南》,《理财就是理生活》,《手把手搞定全家保障》,以及很多书中提到的保险部分,也解惑了我对保险的不少偏见。
互联网大咖的观点中,基本上都有样一个重点:保险姓“保”,重的是保障,不应该把理财和保险挂钩。
甚至,我很喜欢的一位投资大咖直接说:非保障的保险,都是智商税。
对于这个,我其实很迷惑。
在槽叔的《第一本保险指南》中,给出了很明确的评估年金险的标准,叫做内部收益率。(见第四章的“当保险作为一种投资方式”)
一个年金险,是否值得投,看它的内部收益率够不够?因为拿回本金不算什么,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
我算了一下理财小哥推荐的A公司保险,30年的内部收益率是0.62%,40年的是2.04%。
呃。。。。。。这个数字很打击我的直觉。
此路不通,我再找别的路。自己所在的公司,我挨个把在售的年金险,养老险,教育金,诸如此类的按个查了一遍,我发现有个事实非常打击我:
保险公司的同质化,远不如我想像的那么高。我在B公司没找到可替代的产品。
同时进行的还有另外一条线,我的保险代理人,很敏锐地意识到我在找年金险——聪明的姑娘。她从我备受打击的嘟哝中,很朴素地筛选出了我的要求:返还快,利率高。某个深夜,她发来微信,说她们公司周年庆,临时开放一个产品C1,窗口期很短就10天。
我算了一下,20年保障期,内部收益率是2.27%。虽然好了很多,但是,绝对收益还是没法描述啊。
还有个C2,终身给付,30年IRR-5.6%,40年IRR-0.75%。
柳暗花明的是理财小哥的一番话,他催我赶紧把A公司的产品定下来,“不是还有个理财账户吗?又不是摆设。年化复利3.5%,不算低了。”
既然不是摆设,那么,我把理财账户跟年金险的收益,组合起来一起再看看?
A公司的产品,保证给付终身,40年内部收益率是2.04%,理财账户收益率3.5%
B公司,给付终身,40年IRR为-2.91%(就是本金还没拿回来),理财账户5.0%
C公司,20年保障,20年IRR为2.27%,理财账户4.7%。
到了这一步,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我最终下单了C的产品,5年缴费,20年返清,内部收益率2.27%。同时,追加若干资金进理财账户,保底收益是2.85%。
这个配置对我来说的最大意义是:它提供了2.85%的保底收益(追加资金),也有可能获取更高(C公司提供的账户说明,过往若干个月的收益率都是4.7%-5%)。这就类似于一个保底基金,风险可控,而收益可以有弹性。
补充一句,C产品已经关闭。事实上,这类产品不是银保监会所提倡的保险产品,因此,销售起来总是遮遮掩掩。
=========================
Amily👉 我面临选择的,其实是两类产品,一种是终身保证的,它们能提供直到身故的稳定现金流;另一种是定期返还的,就是我选中的C款,它能快速返还,因此IRR数值看着很好,但从保障的角度来说,20年后就不再有现金流了。
Amily说👉 当你看到IRR为负值的时候,先不要着急说它不好,这类终身给付的产品,往往更适合给小孩子投,在漫长的岁月里,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现金流,陪伴终身。
简单举个例子哈,如果给一个1岁的孩子投,那么在将来有漫长的90多年的岁月,保险公司都要按合同给付现金,就是给孩子一个安心的保障。
=========================================
Amily👉如果有小伙伴想要看具体产品的收益估算,私下联系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