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隔离已有两个月。
这两个月的时间过得飞快,不过好在没有放弃码字,每天在简书持续更新,算是收获之一。
另一收获就是接触了纪录片《我住在这里的理由》——短短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就跟着镜头看了200多个人的生活剪影。
纪录片的旅程相当奇特,好像我也跟着他们游历了一样,每次看到主人公用力地生活着,总能给我打上一剂高浓度的“强心针”,让我从“躺平咸鱼”的姿势鲤鱼打挺,让我巴不得一个翻身直起身子来。
理由
纪录片中的受访者都是离开家乡,在异国生活的人——在武汉卖咖喱的日本老爷爷、在上海学习太鼓的日本主妇、在歌舞伎町街头拉票选举的华人、在福岛种菜的东北汉子……
每一集的最后,主持人总是会问受访者同一个问题——你住在这里的理由是什么?
其实答案早就在藏在一集的每一帧镜头里——生活所迫也好,追逐梦想也罢,甚至只是想逃开一切重新开始……
一边看一边想着,这些漂泊在异乡的人们,无论在哪都好,仍然是在扮演自己吧?
所以,住在这里需要理由吗?
勇气
一口气看完两百多集之后,发现很多主人公,包括导演都十分有勇气,也很有冲劲。
导演竹内亮的老家在日本千叶县一个很小的地方,当地只有十几万人。
毕业后他在日本发展得不错,20几岁就拿过奖,但是他不甘心永远拍同一个形式的纪录片,所以来到中国谋求更好的发展。
有一期特别节目,导演带着儿子回老家,在他和父母的闲聊中,他爸爸无意间提起,竹内读书的时候,他对儿子说过一句——十八岁就滚出家门!
现在听起来,当时他爸爸说这话只是一时气话,但是十八岁时竹内亮真的照着父亲的话,离开了家独立生活,自己打工赚钱读完了大学。
十八岁
突然发现,原来大家的十八岁是不同的。
一个十八岁的少年,独自一人,既要工作还要上学肯定很辛苦。但是导演自己也说,虽然一边送报纸一边念书,但是他也正是从那时建立起自信——原来只要自己肯拼,就能承担起自己的生活。
只有能独立承担起自己的生活,才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但是在上海,我身边具备这种自立能力的人很少很少。80后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长大,直到30几岁,有的人成了家还需要依附父母。
如果长期依附别人生活,谈什么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梦想?
生活真实的样子也许只有等我们真正独立了才会展露出来。
不破不立
有时看到片中主人公在某个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就会心生向往——原来素人做短视频也能拥有那么多粉丝,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
但我们没有看到的是,他们在背后不知付出过多少努力,承受过多久的默默无闻。
追梦的道路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相信,他们的成功往往都是从一个小改变、一个小决定开始的。
不破,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