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打开微信,便看到网友发来的一组图片。除了弥河边的树影、水影“黑白”照,还有一张灰蒙蒙的柳林外的太阳,苍白而忧郁。也有人影,排成行列在水边“舞动”。脑海里突然蹦出一句,并即时回给了她:
“呼吸新鲜雾霾!”
四五年前开始学着使用微信,头像就用了配有这句话的卡通图。那时候,“雾霾”当仁不让是“热度”最高的词。当时的北京也常常不争气地让雾霾“爆表”,还由此催生出大量各类平台上的“爆文”。在各色或嘻笑怒骂或横眉冷对中,雾霾仿佛从来就不是“吸”的,而是用来“炒”的。
但是,赚足了眼球而让雾霾享受到的“明星”待遇,只勉强维持了差不多有一年。虽然后来各种“蓝”时而跑到前台为其助威,依然没有摆脱其被边缘化的命运。
不是雾霾自身不努力,是那些媒体太“狡猾”。他们懂得视觉疲劳,懂得对所谓“热点”的挖掘与打磨,又怎会揪住离本来的“生猛”愈来愈远的“旧词”不放呢?
雾霾却因此得了解放,虽然“辉煌”不再。除了依然故我地霸占小城的每个清晨,有时兴致来了甚至“三复”蹂躏小城的领空。当然,也不时安排各种“蓝”来几次“小登场”,但似乎总得等到它肆虐到“心情”大好之后。
小城的人们也早习惯了每天的“呼吸新鲜雾霾”。除了开车实在看不清斑马线了,顺口“儿子欺负老子”似的骂几句“见鬼” ,而一旦“发现”飘进朋友圈的“时髦”零星小雨雪,依然会急匆匆呼几口“陈霾”,然后屁颠屁颠地去为因此的“爆文”点赞转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