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安河桥北
――潮湿的马路牙子上的诗
“让我再看你一眼,从南到北,像是被五环路蒙住的双眼。请你再讲一遍关于那天,抱着盒子的姑娘和擦汗的男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抱着吉他唱着自己的故事;他们喝着昨夜的酒,回忆着自己的曾经。他们其实很贫穷,一把吉他,一首歌;但是他们又同样富有,一颗真心,四海为家。
从《董小姐》到《斑马,斑马》再到这首《安河桥》,宋冬野――这个胖胖的男人用他不够华丽却足够平实的歌词,不够高亢却足够深邃的嗓音感动了我一遍又一遍。初听《安河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娓娓道来的歌词,而是那仅仅三十秒的马头琴和鼓点声。闭上眼静静聆听那短暂的三十秒,似乎生活不再是马路上人来人往的嘈杂和疏离,不再是人与人之间呆滞沉默的注视。时间好像瞬间回到了几十年前时值深秋的北京老胡同,傍晚时分,饱经沧桑的老人面朝夕阳,静候夕阳西下;虽然天气微凉,却也带着一丝暖意。关于一个人的记忆其实就是关于一座城市的记忆,青春一去回不来,我却只能困在城市里纪念你。宋冬野他的歌曲总有有着淡淡的哀伤,这不是民谣的无病呻吟,而是这个胖子是真的有故事的人,他用歌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诉说自己的内心。他的歌曲没有那样高亢的呐喊,没有多余的炫音技巧,有的只是浅吟低唱,就像一个赤子初心的少年唱歌给心爱的女孩子听一般。
《安河桥》里最美的一句也不过就是:“你回家了,我在等你呢!”年少时满怀期待,后来梦想却缩了水,欲望也瘪的不像话,风尘仆仆的旅人只想找一个家。可《安河桥》里的那个她不是赵雷的南方姑娘,不是马頔的傲寒,不是李志的港岛妹妹,不是贰佰的玫瑰,不是尧十三的北方女王,更不是陈粒的祝星。她只是在不远的南方藏着秘密的姑娘,总有一天他会找到她带她回家,告诉她所有方向,陪她从南到北。
历经六年的创作,《安河桥》宋冬野投入了太多的情感。歌曲刚发出时他曾这样发文:“如果有机会路过安和桥,还请大家不要往桥上写字刻字,那是我的家,它现在已经变成了没灵魂的水泥桥,本来就心疼,看到桥上刻的乱七八糟的,更难受。也别说什么宋冬野你骗人,桥下的水一点也不清澈!安和桥下一直是条臭河,重要的是人心里清澈,河也就清了?”很简单的文字,就像他的民谣一样。很多会人问:民谣到底是什么?是不同于爵士,摇滚的小清新呢?还是所谓的小众音乐。其实民谣就是藏在春夏秋冬里的故事,是那些潮湿的的马路牙子上的诗,是存在于人们内心最隐蔽角落里刻骨铭心的回忆。民谣很穷 ,穷在它没有起伏的高音 ,没有华丽的词藻 ,唱的也只是普通人 。民谣不仅仅是几首歌, 它存在的意义不也是让人们多喜欢它,而是让你感同身受,教会你该如何过好你自己的生活。其实我一直觉得,民谣歌手应该大多出自北京这类地方,因为他们拥有的古老气息:胡同里的自行车,钟鼓楼沧桑的影子,石板路的大街小巷,这些都是我们模仿不来的生来自带的情怀。
生活就是转身就会撞到现实,没有诗中那么多美丽的故事。我很喜欢民谣,可能因为是我没有故事却偏偏喜欢听故事,又或者是因为在民谣里我找到了自己的故事,找到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民谣就像每天清晨温暖的粥,它用平缓的旋律唱出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它没有华丽的外衣,唱的是普通人听的也是平凡人。它就像青岛春天的海,就像南京路边梧桐,就像苏州河河滩上的姑娘,就像武汉长江上的船,就像郑州夜晚的孩子,就像太原路边的琴声……
不同的人喜欢不同的音乐,没有哪一种音乐比另一种更高尚。就像和《安河桥》一样的民谣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它像是生活的叹息,又像是人生的梦境,静默又真实。希望你能用心去聆听它,也是真心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