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太康文学之三张二陆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指西晋太康时期的八位诗人,文学家。"三张"指诗人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二陆"指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两潘"指文学家潘岳与侄潘尼;"一左"指诗人左思。 这八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
太康十年(289年),陆机与弟弟陆云一同来到京师洛阳,初入洛阳时,二人志气高昂,自认为是江南名族,不重视中原人士,只拜访当时的名士、太常张华。张华一向重视陆机的名声,陆机与张华相见便感到一面如故,他钦佩张华的德望风范,以师长的礼仪对待他(后张华遇害,陆机为他作了诔文,又创作《咏德赋》来悼念他)。张华说:“伐吴之战,获得了两个俊士。”并把他们推荐给诸公,使得二陆名气大振。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说(“三张”指张载、张协和张亢)。
本期重点给大家盘点"二路"之陆云和“三张”。
陆云传
原文:
云字士龙,六岁能属文,性清正,有才理。少与兄机齐名,文章不及机,而持论过之,号曰“二陆”。幼时吴尚书广陵闵鸿见而奇之,曰:“此儿若非龙驹,当是凤雏。”后举云贤良,时年十六。吴平,入洛。刺史周浚召为从事,谓人曰:“陆士龙当今之颜子也。”
俄以公府掾为太子舍人,出补浚仪令。县居都会之要,名为难理。云到官肃然,下不能欺,市无二价。人有见杀者,主名不立,云录其妻,而无所问。十许日遣出,密令人随后,谓曰:“其去不出十里,当有男子候与语,便缚来。”既而果然。问之具服,于是一县称其神明。郡守害其能,屡谴责之,云乃去官。百姓追思之,图画形象,配食县社。
入为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成都王颖表为清河内史。颖将讨齐王冏,以云为前锋都督。会冏诛,转大将军右司马。颖晚节政衰,云屡以正言忤旨。孟玖欲用其父为邯郸令,左长史卢志等并阿意从之,而云固执不许,曰:“此县皆公府掾资,岂有黄门父居之邪!”玖深忿怨。张昌为乱,颖上云为使持节、大都督、前锋将军讨昌。会伐长沙王,乃止。
机之败也,并收云。颖官属江统、蔡克、枣嵩等上疏曰:“统等区区,非为陆云请一身之命,实虑此举有得失之机,敢竭愚戆,以备诽谤。”颖不纳。蔡克入至颖前,叩头流血,曰:“云为孟玖所怨,远近莫不闻。今果见杀,罪无彰验,将令群心疑惑,窃为明公惜之。”僚属随克入者数十人,流涕固请,颖恻然有宥云色。孟玖扶颖入,催令杀云。时年四十二有二女无男门生故吏迎丧葬清河修墓立碑四时祠祭。所著文章三百四十九篇,又撰《新书》十篇,并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陆云传》)
译文:
陆云字士龙,六岁就能写文章,性格清正,很有才思文理。少时与哥哥陆机齐名,虽然文章不如陆机,但持论超过陆机,人称“双陆”。年幼时,吴国尚书广陵的闵鸿见后认为他是奇才,说:“这个小孩若不是龙驹,也当是凤雏。”后来推举为贤良,才十六岁。吴国被平定后,来到洛阳。刺史周浚召陆云为从事,并对人说:“陆士龙是当今的颜回。”
不久以公府掾的身份当太子舍人,出京补任浚仪县令。该县居于都会要冲,实在难以治理。陆云到任后严肃恭敬,下属不能欺骗他,市场没有两样价格。有个人被杀,主犯的罪名不成立,陆云拘留死者的妻子,却不审问。十多天后放出去,暗地里让人跟随其后,并对跟随的人说:“她离开不出十里,如有男子等着跟她说话,便把他们捆缚来见。”而后果真如此。一审问这人就服罪,于是一县称颂他神明。郡守忌妒他的才能,多次申斥指责他,陆云便辞去官职。百姓追念他,绘出他的像,与县里的灶神相配享受祭祀。
入朝任尚书郎、侍御史、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成都王司马颖上表让他当清河内史。司马颖将要征讨齐王冏,让陆云当前锋都督。遇齐王冏被杀,转任大将军右司马。司马颖晚年政事衰废,陆云屡次以直言违背旨意。孟玖想让他父亲当邯郸县令,左长史卢志等人都阿谀听从,而陆云执意不肯,说道:“这个县都是公府掾的资格任职,哪有小黄门的父亲任此职呢?”孟玖深怀愤恨。张昌作乱,司马颖上奏让陆云当使持节、大都督、前锋将军去征讨张昌。遇上讨伐长沙王,才停下来。
陆机失败后,一并逮捕了陆云。司马颖下属官员江统、蔡克、枣嵩等上疏说:“我们的区区之心,不只是替陆云一个人请命,的确也是考虑到这件事有得失的关键存在,所以竭尽愚忠,来防备诽谤。”司马颖未采纳。蔡克前往到司马颖前,磕头流血,说:“陆云为孟玖所恨,远近的人没有不知道的。(陆云)现在果真被杀,罪行没有明确的证据,将会让众人心里疑虑,我私下替您遗憾。”同僚几十人随同蔡克入谏,流着泪坚决请求,司马颖同情并有宽宥之意。孟玖扶着司马颖入内室,催他快杀陆云。陆云死时四十二岁。他有两个女儿,没有儿子。门生和旧官吏迎丧并安葬于清河,修墓立碑,四时祭祀。陆云所著的文章三百四十九篇,又撰写了《新书》十篇,都在世上流行。
张载,字孟阳。河北安平人,西晋文学家。历仕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托病辞官而终。
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另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西晋太康初年,张载到四川看望父亲,途中经过剑阁,著《剑阁铭》,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然后引用史料议论国之存亡是在于德而不在于险的道理,因此被明人张溥誉为"文章典则"(《张孟阳景阳集题辞》),晋武帝曾派人镌刻《剑阁铭》于石。
张载今存诗10余首,包括《七哀诗》2首,此外还有几篇赋、颂和铭文。其中《蒙汜赋》当时曾受到傅玄的推崇,是张载的成名作。张溥曾把张载和张协兄弟的作品合辑为《张孟阳景阳集》。
张协(255?-310?),字景阳。他的诗艺术成就较高。在当时日趋雕琢繁缛的诗风里,既能"文体省净,少病累",又能"巧构形似之言",写景状物都很形象。《杂诗》十首是他的代表作。它们或写闺中怀人之情,或写远宦思乡之感,或伤怀才莫展,或叹世路多艰,或高歌固穷守志,或自朂及时努力,内容较为广泛,而情志的高远,造语的清新警拔,都在潘、陆等人之上。如"秋夜凉风起":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鐩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沈忧结心曲。
全诗情景结合,辞语清拔,很能表现"词采葱倩,音韵铿锵"(《诗品》)的特点。"房栊无行迹"四句,通过景物的描绘来表现思妇的深切怀思,这种手法对后来抒情诗人有启发。
张亢字季阳,两晋时期安平灌津(今河北安平县)人,生卒年未详。父亲张收,西晋太康年间任蜀郡太守。
东晋建立初年(318年左右),张亢渡江,拜散骑侍郎。据王隐《晋书》载:"张载弟前乌程令亢,依蔡邕注《明堂月令》、《中台要缀》诸说历数,而为历赞,秘书监荀菘见赞异之,亦信该罗历义。"荀菘举荐他领佐著作郎,出补乌程令,入为散骑常侍,重领佐著作。
张亢文思才藻虽然不及二位兄长,但也有著述,并且精通音乐、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