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选择一样可以代表自己的东西,毫无疑问我会选择书。但我不会像众多名人一样选择一本特定的书推荐给大家,因为每一本书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就像人和动物一样,我们不能说人对自然界的贡献有多大(实际上我认为可能相对于其他物种来说特别小),或者说苍蝇蚊子除了传播疾病之外一无用处。
可能是因为母亲的培养,我从小对书有一种近乎偏执的爱好(当然不包括各种教辅和学习资料)。每次最开心的事就是母亲带我去市里最大的书城看书,只需要花上五到十元钱,便可坐在品茶区一下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喜爱书的类型也有变化,并且是很大的变化,甚至两种类型之间没有一点联系,更多的是无意中接触到然后马上无法自拔,大体上可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四个阶段。
小学:因为是启蒙时期,再者那时网络还不发达,更多的是母亲以自己看过的书为例子推荐给自己,以名著为主。那时很多事情都不懂,名著又大多是表达一些讽刺社会和感叹生活不易的东西,所以根本看不懂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实话),以至于后来高中之后又重新看了一些之前看过的东西,感觉和小时候看的完全不是一本书。
中学:中学能涉猎到的文学作品因为网络的新兴变得异常丰富,我更发现了一种由书升华而来的艺术形式:电影!很多电影都是根据书改编而来,但只有少数影视作品能和书保持并齐或者超越书的高度(后来自己分析可能是少了书里特有的对人心理状态的分析和自白)。所以每次看完电影之后就把书也看一遍。比如当时很火的“鲁滨逊”,“雾都孤儿”之类。
高中:这时我因为意外接触到了推理题材的书籍,便对一些推理作家特别喜爱,曾经自己也试着写过推理小说,最后当然是无终而果~~~最喜爱的是英国的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和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导演,阿加莎是一位高产的作家,许多作品更是被翻拍成了神作(尼罗河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很多老一辈都对这些电影影响深刻。然后是希区柯克,相信喜爱电影的朋友都知道他,“惊魂记”“蝴蝶梦”“群鸟”这些都是被美国电影载入史册的神作。然而这些对于90后来说可能真的太老了,在那时大多数看韩剧和网络小说的同学们并不会和我谈论这些电影和书籍,这也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和同龄人发生脱轨。
大学:大学相对于中学来说我涉猎的内容就比较单一了,首先是延续了高中的悬疑,后来看了荣获“雨果奖”的作家刘慈欣老师的“三体”,便在网上找出了所有关于刘慈欣的作品,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全部看完(真过瘾,如果让我选中国最喜爱的作家一定是他了)。除了这些又接触到了反乌托昂题材,这种题材在上世纪是特别敏感的,大部分是奥威尔创作的,例如《1984》和《动物庄园》,对于这种类型我实在是插不上什么话,以我现在的阅历和思想境界更是无法作出恰当的评价,所以权当故事书看了。
人每个阶段喜爱的书都不会一样,需要读的书更不一样,但不代表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需要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我们懂得取舍,选择什么;摒弃什么,留下什么;丢掉什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样才能对我们理解和感悟人生起到作用。
作者简介:湖北武汉人,作者从小喜好阅读各类格式的文章及书籍,对各种小说及杂文雨露均沾,写过书评,影评,新闻稿等各类稿件,学生时代有幸上稿湖北日报旗下网站,如今久不动笔深感愧疚,望通过“有书”平台磨练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