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滁皆山也”朗朗的读书声在教室里响起来,我的思绪飘到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56岁的欧阳观去世,四岁的稚子披麻戴孝牵着母亲的手,看着葬礼上乱哄哄的人群茫然失措。他想要父亲来抱抱他,可是匆匆过客都是陌生的面孔。这个小男孩就是幼年的欧阳修。
那个时候,他们一家子都在四川绵阳,父亲是那里的推官。新的推官很快就到任了,寡妇孤儿无所依傍,只得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和哥哥一样,欧阳晔也是推官,只不过他在湖北随州。绵阳到随州有多远,硬卧17小时35分钟就到了。哦,这是今天,一千年前大概很远很远,尤其是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那个地方应该叫做远方吧!
欧阳晔是个清廉的人,为人十分正直,这也影响了欧阳修。后来欧阳修改革北宋文坛,选拔了苏轼兄弟、曾巩等人,让唐宋八大家的名气流传千古,为后世留下了那么多的优秀散文。欧阳晔虽然俸禄微薄,既要养活自己的妻儿,还要资助外甥和嫂子,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
古人读书是一件成本非常高的事情,如果自家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那么就需要外在资助,可是欧阳修启蒙的时候就已经家境贫寒了,虽然欧阳修天资聪颖,基因优良,他可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后人。《伤仲永》的经验告诉我们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显然郑氏在这方面很有自己的育儿观,没有纸笔,那就用芦杆在地上画。记得乡村小学曾经也是这样教学的。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欧阳修很争气。秋声飒飒,铮铮金铁鸣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