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的娃最近几个星期迷上了贴纸,每每出门只要到了超市或小商品市场,总要拉着奶奶给她买贴纸。就连周末去书店,也宁可选择贴纸而不是书。最夸张的一次连着三天都去超市买贴纸。后来奶奶受不了了,觉得娃娃这样个买法实在不妥。没有用完又买,而且买回来后也是被她随处贴,书桌上、凳子上、橱柜上、床边儿、厕所...所有光滑的平面都是贴贴贴的好地方。老人家节俭惯了,觉得这随手一贴就没了,娃也没学到啥东西,然后还得再买,这明明就是在烧钱。不行!得给娃灌输节约的观念,不能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情景:
奶奶(在超市里):“这次买的贴纸回家看看就行了,不要再随处贴了啊!不贴的话,奶奶下次还给你买!”
娃娃:“记住了!”
妈妈下班回家,听见娃娃自己拿着贴纸嘟囔:“只能看看,不能贴。看看的话下次奶奶还给买。”
妈妈听着有点儿不对劲,这贴纸不拿来贴,那还是贴纸吗?不贴还给买?手里的都没用完,还给买新的,这哪里是节约?
妈妈和爸爸面面相觑,后来还是爸爸出面引导:“宝宝来,让我看看你的新贴纸上有什么?噢!这个小怪兽真可爱,咱们贴一下吧”......
妈妈我坐在一旁一边体会老人这样教育的初衷,一边感慨要形成准确、清晰的概念是多么重要。回想我自己小时候也深受父亲的影响,有白白的纸放着不用,去找广告纸、质量不怎么好的纸来写字和记录;花大价钱买了36色的带品牌的水彩笔不舍得用,又去买了便宜小牌子的水彩笔涂涂画画。后来白纸就变成了黄纸,水彩笔也成了摆设。以为自己是在节约,其实是完全没有搞清楚节约的定义。
什么是节约?每一种物品都有其价值,用经济学中科斯定律的含义来说,理想情况下,谁能让这种物品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谁就有资格拥有和使用这个物品。换个角度说,如果我能将我所拥有的物品物尽其用,完全体现了它的价值,那就是节约。贴纸就是用来贴的,白纸就是用来写字画画的,水彩笔就是用来涂色的。反过来说,什么是浪费?这件物品在我手中没有实现它的最大价值就是浪费。在这些概念中金钱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要教育孩子学会节约,那么就教她善用归属她的每一件物品,贴纸用来贴,如果要用来看,还不买幅画;水彩笔用起来,各种颜色涂起来,在画画的过程中颜色带给你的直观感受,远比摆着瞻仰来的直接、强烈;书一本本读起来,摆着装逼,不如装进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