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翻译日,祝各位译友同行节日快乐。
今年翻译日的主题是Translation and Diversity,多元化。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承载着特定文化的独特魅力。
最近在学舞蹈,看了很多关于舞蹈的书,听了一些舞蹈老师的讲座。有一场关于舞蹈语言的讲座,听得我心里那叫一个有共鸣啊。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风情,创造了不同的舞蹈语言。为什么藏舞的手臂不能扬过头顶,为什么傣族舞常塌腰多碎步,为什么北方的舞蹈动作幅度普遍大于南方的舞种,为什么西方芭蕾讲究“开绷直立”,而东方传统舞蹈更多“拧倾曲圆”……每一种舞蹈语言的背后,都有一段源远流长的文化。
文字语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日写了一篇你的东风,我的西风提到两地地理条件的差异,导致东风西风在两国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意味。当时有位译友在下面留言,说ivy你有没有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你把英国人的west wind直接处理成中国人的东风,中国读者可能就无法借此了解到两国词汇在这一点上的差异了。
那一刻,我心里想的是,读者为什么要懂?我们翻译在中间处理好了这些信息,直接告诉读者,甭想了,他说的西风就是你们家的东风,这样设身处地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帮助他无脑输入不好吗?
现在想想,许是我狂妄了。文化本就是多元的,翻译作为文化间的桥梁,是不是更应该保护这样的多元性呢?翻译如果只是发挥功能性的作用,那或许应该叫做“本地化”更为合适吧。
都说翻译是戴着脚镣的舞蹈,你想放飞自我,你想畅所欲言,然正要起舞,却总不自觉地瞻前顾后又力不从心。这副脚镣,是你对文化的敬畏,亦是文化与文化之间注定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
只是,惟愿你我在译路上,永远戴着这副脚镣,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