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傅盛的课,认知与创新,我学习到的更多的是关于认知的内容吧。上完课后参加了翻转小课堂的讨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历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收获,也算一种刻意练习吧,效果还不错,加深了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希望能对自己更有帮助。以下是我昨天听课的感悟,简要回顾之。
1、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初始点的聪明程度,而在于对事物的琢磨程度,认知的不同状态。
----这个观点其实改变了我以前一直以来的认知,我一直觉得在某个行业,有些人是有更好的起跑线,更多的积累的,孰不知,对于真正用心学习和工作的人,这些差别很容易被弥补。而如果只躺在原先的成就上而不再进一步,很可能你的优势会渐渐失去,然后成为平庸。更新后的认知:初始点的聪明程度真的差别很小,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过程中方向的选择和刻意练习的程度。
2、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拒绝外在信息的输入。空杯心态VS.筛子心态(只接受那些自己认为是对的的事情和观点)。
3、封闭的人在做论述,开放的人在提问。
4、现象就是规律,现象背后都有道理。透过现象去琢磨背后的道理。
--反思工作,有的时候事情以来第一步不是去思考,而是马上去做。这背后也其实反应了自己的认知,对自己的定位,工作态度的反映。
5、过去的成功有可能成为今天的羁绊。减负清零,重新开始。
----以上几点,记录完之后感觉好像都在说同一件事,空杯心态,承认自己不知道,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刷新认知,践行笃行。感觉在这一点上,自己做得很不够。长久以来的骄傲,让我养成了筛子的心态,只接受我认为是对的事情,而没有去看到世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虽然也进行了大量学习,但其实收益很小,因为没有决心去大火烧而只是一上来就选择了小火慢炖,修修补补,真正的进步空间有限,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
6、现象就是规律,现象背后都有道理。透过现象去琢磨背后的道理。
----反思工作,有的时候事情以来第一步不是去思考,而是马上去做。这背后也其实反应了自己的认知,对自己的定位,工作态度的反映。
7、创新不是创造新事物,而是把用户底层需求用最恰当的技术方式表达出来。人类底层的需求一直没有变:衣食住行,更快,更方便,更安全,更便宜,荣誉感,与人交往。
----关于底层需求,比如从更快的马车背后是对更快的追求。而反思我现在的工作,不能沉浸于技术,而是要去想这份工作的用户是谁,他们的底层需求是什么?现在我的思考只局限于眼前,而再进一步呢?如果能够在现在的基础上往后多想几步,可能视野会更不一样一些。
进而我们可以设想,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里,每个人的底层需求是什么?你会如何满足这些需求?而不是盲目地用自己的想法去行事。
最后,怎么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总结成方法论?思考问题的路径是怎样的?透过言语去了解他人的思考路径是什么?怎么样去刻意练习?在下一步行动离,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