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累的源头,努力解决它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高中的一个跟我关系很要好的女同学发qq消息来跟我诉苦,说她科目三又没过。我想起,就在他考科目三的前一天晚上,我还发了信息给她,叫她不要太紧张,安心的考。她跟我说她不想考了,说教练不行。我问怎么不行?她说以前有个好的教练,可是被调走了,我又问,你们教练教的有人过了吗?过了很久才回我一条消息,有一个。我想,不是还有一个吗,这句话我没敢跟她说。记得她考科目二的时候,也是考了几次,才通过的。每次不过,都会找我,跟我说她不想学了,我呢,也是一顿安慰和劝导,叫她不要想太多。她说她学车太累了,叫我以后一定不要在上海学车,我也只是笑笑。我想了想,决定告诉她,你如果不总结失败的原因,你注定还会失败。
海明威曾说,人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遇到一点点困难就要说放弃,这是弱者,反之,迎难而上,就是英雄。我想,在这个世界是,任何一件事都有它的难度,如果一件事太容易完成了,我想,也失去了它的价值和完成过程时所带来的愉悦感。当我们在失败的时候,不要总是喊累,你应该冷静地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
人应该知足常乐,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是我上高中的年代,每天中午放学或者傍晚放学的时候,都会看见一个老人和一个女孩子来我们班捡垃圾。这个老人头发花白,戴着一副很厚很厚的眼睛,整个人走路都是颤颤巍巍的,那个女孩子穿的衣服有些残破,有时候夏天到了,她还穿着一双冬天的鞋,女孩子看上去很阳光,可爱,有着她这个年纪的天真无邪。有一天傍晚,我在学校里扫地,那个女孩子和老人来了,他们对于我们班级已经很熟悉了,见到我,也笑笑。我在扫地的同时,也帮她把塑料瓶挑出来,女孩子拿着个蛇皮袋,老人把塑料瓶往蛇皮袋里装。看着他们在这里,因为灰尘比较重,我就去别的地方扫地了,在拐角的地方,有一个纸箱,我轻描淡写的问她,你要吗?我指着那个纸箱。她回头的时候,眼睛像放光一样,不假思索的回答,“要要要,太好了,太好了”。过了一会儿,他望着我说,“学生啊,我先去楼上捡,过会再下来,你帮我把这个纸箱藏起来,一会有人来,会顺手带走的”。我看着她那双阴郁地眼睛,我点着头答应。我地扫的差不多的时候,她才过来,连连跟我道谢,我说没什么。我问了一些关于她的情况,她说她今年82了,老伴走的早,儿媳妇跟人跑了,所以儿子也没回来了,自己现在就跟着这么个孙女过活。她说她一个眼睛1400度,一个眼睛已经看不见了,现在她的孙女就是她的眼睛,说这话的时候,那个女孩子看着她,面容祥和。老人笑笑,没什么,都过去了,孙女已经上小学了,学习成绩很好,有她,老天对我已经很好了。
每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或者因为学习压力导致再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都会不自然的想到她们这对祖孙,想到她们活的这么艰难,我每天有吃有喝,已经算是幸福的了,所以,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会烟消云散。
只要活在世上,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感受到来自环境以及家庭或者其他方方面面所带来的压力,这时候,你应该去自我调节,换位思考,你的心中会不自觉地亮敞,宽阔。
拷问自己,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要问我红楼梦里,谁活的最累,我要说两个人,一个是宝玉一个就是黛玉。先说说宝玉,衔玉而生,家财万贯,贾母称他为“小心肝”,王夫人唤他,“我的宝啊”,就是这样集万千宠爱与一身的人,但他却没有一点点富家公子的盛气凌人。他与他的丫鬟袭人,晴雯关系要好,又与黛玉,宝钗等表姐妹打成一片。那么问题又来了,就是这样一个生活接近于完美的人,我为什么会说他累呢!知道红楼梦人都知道,宝玉不爱读书,最厌那些繁文缛节,但他又能怎么样呢,还不是做了个乖乖宝。
红楼梦中有一回,宝玉大姐元春做了贵妃,回来省亲,于是荣国府和宁国府就建了一座极其豪华的宅子名曰大观园做省亲之用。这一天,贾政要宝玉来为匾额作诗,宝玉想了一会儿,连连作出好诗,周围的人一一称赞,又游别处,赐大观园各处宅院以名,潇湘馆,蘅芜苑,怡红院,秋爽斋,稻香村,各百十来出,皆他一人所做。到了最后,贾政也是对宝玉印象改观了不少。
其实,红楼梦里,交代的前几回交代的很清楚,宝玉生性不爱读书,但对于这一次大观园的小试牛刀,着实把我和所有的红楼梦爱好者吓了一跳,这么一个不爱读书的人竟然诗做的这么好,细思极恐,在封建社会的蛊惑和贾政的施压下,宝玉私下里花了多少时间在读书上,且不说是你,换做是你,要你去做一件极其讨厌的事,你也感觉很累吧。
二谈黛玉,黛玉之母死的早,他爹林如海就把他送到外婆家也就是贾母的身边。黛玉本就心思缜密,清高独秀,她时时得观看着别人的脸色,俗话说,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红楼梦中黛玉和宝玉的初次相见的那个晚上,贾母设宴为黛玉接风洗尘,桌上,贾母正中端坐,凤姐,探春,惜春也是各个红粉绿黛,各色丫鬟仆人在一旁服侍,黛玉看他们吃,自己吃的很少,时时观察他们的动作和语气,饭后,漱口,黛玉看他们用茶漱口后吐进铜盆里,他也学着照做,没有像刘姥姥一样闹出笑话。这样一个大家闺秀,以前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因为家庭变故,辗转来到这里,时时学着别人,看着别人的脸色,甚至自己的爱情也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最后被气的香消玉殒,这一切缘由都是生活所累。
真正智慧的人,活的是不会很累的,林徽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年,24岁的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桥的柔波下相遇了。初见他时,志摩为之一惊,天下怎么会有如此美妙地人,他的样子和才华都将他照的明亮,他说,“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他的五脏六腑被月色晕染了个干净。初见他时,徽因眼里便起了涟漪:“志摩认真的诗情,绝不含有丝毫矫伪,他那种痴,那种孩子似的天真实能令人惊讶。”
于是,志摩开始找各种理由到林家作客。与徽因一起坐在康桥柳树下看夕阳,一起看夕阳下闪着金波的潺潺流水,在潺潺流水边谈文学、谈诗歌……
徐志摩是真真的爱上了这个女人,而林徽因也对以后美好的诗意生活充满了幻想。然而,但这一切随着张幼仪的到来而结束了了。1921年3月,张幼仪来到了伦敦。她是徐志摩发妻,并已育有一子。徽因万万没想到“原来竟是这般情况”,站在张幼仪面前,她有些惊慌失措:“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那几日,徽因茶饭不思,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偷偷掉泪。
最终,她做了一个狠狠的决定。徽因对父亲说:“我很想家,想故乡,想马上回国。”
父亲什么都没问,她心如明镜。她没有去告别,只给志摩去了一封信:
“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
随后,林徽因回了国。随后,经过父亲介绍,她认识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梁思成性格温和,又才华过人,他温文儒雅,也细腻温良,他可以跟徽因谈诗品茗,也可以跟她讨论建筑,这让林徽因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踏实和欣喜,日积月累的,二人顿生情愫。之后,二人留学美国,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学,三年之后,双双回国,创立了清华建筑系,他们二人为国家和名族访名山,考究古迹,仿佛人间天造地设的一对伉俪。
林徽因无疑是聪明的,他知道她累的根本之来源,他知道诗情画意是好,但不如茶米油盐来的踏实。所以说,选择很重要,选择舒服的,自己真正想要的,才是人生的大智慧,才可以避开人世之累,才能在这短暂的尘世潇洒地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