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潜沉。为什么我认为,孔子所倡导的君子是可爱、可亲、可敬的呢?
————————————
《论语》里开篇的第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原文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今天所说的“学习”,更侧重于“学”本身,而在古代,学和习是两个动作,学是学到新的道理,习是练习和践行这些道理。换言之,学与习,就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意思。
在孔子年代,知识分子究竟在学习什么呢?显然,他们不用学习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这类专业知识,也不用学习Office办公软件和其他效率工具,更不用学习四书五经和二十四史,因为这些让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的经典著作在孔子年代都还没诞生。
孔子所说的“学”,指的是如何成为一名君子。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孔子让弟子去学习一种人生哲学,一种有意义的活法。
君子的活法是什么?孔子以一种轻松的反问口吻,道出了君子在三种生活情景的精神状态:在学习时,君子是喜悦的。在迎接朋友时,君子是快乐的。在被人误解时,君子是坦然的。
尤其是最后一种情况,是最能体现君子的修养与性格特点的。
由于沟通不顺或立场差异,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存在摩擦、误解、甚至冲突纠纷。
拿些生活场景来举例:
你明明是听从领导指示办事,结果事情搞砸了,于是你替领导背了锅,不知情的同事还在那笑话你。这是一种来自同事的“人不知”。
你在项目里贡献最大,但最后领导表彰时却完全没有提到你。这是一种来自领导的“人不知”
你为了给女朋友制造惊喜,下班后赶去买礼物结果遇上堵车,你女朋友在你迟到的路上给你打电话大发雷霆。这是一种来自伴侣中的“人不知”。
……
这类情况数不胜数,你应该也明白什么是“人不知”了。遇到这些情况,我们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就是:委屈难过,抱怨和指责别人,试图为自己辩解。如果是这样,你就掉入了负面情绪的陷阱里了。
君子对于这些状况是看得非常开的,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豁达”。而苏东坡就是这类君子的典范,他因故被贬谪偏远的他乡,他非但没有消极沉沦,反而是歌唱起“一蓑烟雨任平生”,继续积极投身事业,造福一方百姓。
君子为什么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因为他们拥有坚定的内在价值信仰,正如一张被人扔在地上踩了两脚的一百元,尽管看上去脏了,它依然是价值一百元。尽管别人不理解你、误解你、冤枉你、或诋毁你,但你内心很清楚自己做没做错,只要问心无愧,就可以坦然地一笑了之。
现在的人很难理解真正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了,他们总以为君子就是一本正经、道貌岸然、不苟言笑、一脸严肃、喜怒不形于色的道德先生。但事实上,如果你认真品味孔子这番话,你会发现根本不是如此的。孔子眼中的君子是一个快乐的、活泼的、有人情味的、豁达自在的、怡然自得的人。
希望大家都能做一个快乐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