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久违的打开了文学的日常第二季,看了陈彦和陈小朵的篇章。
这次看文学的日常,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有关文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前看文学的日常,时常会觉得距离我们有很遥远的距离, 有种触摸不到的高级感,特别是当屏幕出现作者介绍的时候,带着的那串介绍,通常都是“茅盾奖获得者”的时候,就更会觉得屏幕里的他们带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是望其项背的存在。
但是这次看陈彦和陈小朵,却让我得到了这段时间以来迷茫的答案。
纪录片一开始并没有给我很大的吸引力,因为之前几篇的套路都一样,从到访的主角二对本次的主角的书所得的看法开始,切入本次纪录片,然后两人相聚,开始书本的介绍,你看套路我都会了。
直到导演问出那句“你知道约你的是什么地方吗?”
当时我和陈小朵的反应一样,内心都是:可能又是哪个名胜古迹吧。
因为在我看来,很多的小说都是从某个很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开始的。
直到镜头转向了人多嘈杂的城中村,我才惊讶了一瞬,因为很少有人会介绍自己书籍的时候,谈到城中村这样一个打工人没有能力会居住,但成功之后却尽量不在提及的地方。
但是陈彦老师却很高兴,他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个良师益友,他带领着陈小朵,也是带领着我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向了城中村。
陈彦老师说,“要给底层劳动者以尊严,他们身上有精神高光,他给别人的温暖,他对家庭的担当,他们这一生的辛勤劳作。”
这句话其实我就明白了他为何能写出这么具有生活气息的小说作品,因为他会对底层劳动人民报以尊重,报以最诚挚的态度,然后去观察他们的生活,把他们也当成小说的主角,才让他们也真正的成为了小说作品中不可多得的主角。
任何生活都是有意义的。
只要是人,生活着的人,每一个人在每一个地方生活、工作都是有意义的。
后面有一个更让我回味无穷的话题,他们从城中村离开,陈彦老师又带着陈小朵去拜访了很多不同行业的大师,有书法界的,有秦腔的黄梅戏获得者,也有戏剧院的大导演,也有陈彦老师作品中的主角。
这些人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值得拿出来细细品味的东西,那就是一种“笨”,一种“坚持”,一种“拙劲”。
当下很多年轻人都太着急了,其中也包括了我,我甚至在昨天还遇到了这样的一件事情。
刚出社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社会,感慨社会一分一秒的千变万化,也遇到了很多很迷茫的事情。
比如说,这个公司的领导都不错,而且很多不会的工作他们都会认认真真的教,但是工资好低啊。
工资好低啊,这一点能打败多少人。
我为此迷茫了很久,特别是在有对比,有朋友的不断劝说下。
但是这次的纪录片里,我得到了答案,就像陈彦老师说的,“你看我们今天,这么容易出名,很多人就忘记了运斤成风这个磨砺的过程,精神定力过去运作的过程,看到的就是最后绝技这一部分。”
也如同陈小朵老师提到的一般“所有你看的到的成名的人,他们都有着十分成熟的心力、心形,靠着一点点的傻气,一点点的拙劲,最终成为最好的主角。”
所以其实就像我很久之前看到的一个博主所说的那样,很多东西目光是要放长远的,不能只看中眼前的一点利益,要看中长远的收益,才能得到更好更大的回报。
所有的艺术,最后要成就一个很高的层面,这个人一定要有一个笨的基本心态,“笨”是非常重要的,太机巧,太灵性,你肯定是成不了太大的家的,天天光想着讨巧的话,路子就越走越窄,你就是笨笨的,就是这个东西不可逾,你就一点点的翻山到最后,它那灵性的东西自然就飞动起来了。
所以我还是觉得可以继续呆在这个公司里,这里人很好,也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钱不钱的,以后总是会回到我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