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仍然盯着CPA,思绪却突然飘了起来,又慢慢落回记忆的深潭。一些留下吧,停下吧,的言语碎片落在潭里涟漪般散开,心中的答案却仍是那一个。
有朋友说过,这次回家,突然对故乡的“故”字颇有感触,故地重游,回忆并不似潮水涌来,而是静静淌着的小潭一般,又如一棵伫在悠久岁月中的古树,就在某个角落里,某条小径旁,只是待在那儿,记忆与感动便一并从心里溢了出来。我虽也是一样,那片夹杂着太多回忆的土地,无论多少情感倾泻其上也不为过。只不过,留下和远行一样,一个理由便已足够。
还记得新年的开端,雾把小镇罩着如寂静岭一般的凌晨,我在高速入口前徘徊着,思考着自己人生的意义,想到第一次朋友问我,想不想留在北京。不是“北京”这个词,而是“留”这个字,震了我一下,很少有想过自己会留在某个地方。5、6岁左右伊始,便一直在不停的搬家,从朦胧的记忆开始出现后,我便不断在各地辗转,住过小镇,待过乡下,也有时迁往某座大山的山顶,抑或是在定居在湖边,既有人来人往之处,也不乏人迹罕至的角落。搬家次数多了之后,对旧居的情感自然会被分出去,家的概念其实淡了不少,依赖感更是严重缺失。偶尔有朋友开玩笑说,“你真的是什么地方都能活得下去”,有时自己也跟朋友说笑,“我总觉得有自己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倒也不算是玩笑。记得原来看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时,有观点提到过本我的发展减弱,随之而生的便是自我和超我的疯狂生长,我大概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了。
凌晨的高速入口,往往一辆车也没有,只有胡乱闪着的摄像头和同样坏掉的路灯在一旁疯狂的眨着,盯了一会儿那诡异的光,又陷入另一段沉思。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的地下室稍微翻了下尼采的书,回去跟朋友说感觉不是很喜欢,朋友笑了笑,说你应该更喜欢叔本华,后来拿了一本《论意识与品德》,书还没看多少,看到那句“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只是一个追求。”和我在那个高速入口徘徊时所想,确是再相似不过,瞬时间有些触动,但又觉得,“哎,原来前人早就想的如此透彻了”,不免又有些不甘。
思绪继续跳动着,想到“行者“,想到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自己补了一句”行者不息亦无悔矣“,倏地想到悟空被称为孙行者,突然感觉给悟空这个角色添了几分我所喜欢的浪漫色彩,那句”俺老孙去也“都镀上了新的意义。又想到虫师里的银古,即使没有招虫的体质,他也一定会选择继续做一个旅者,想到银古唯一一次中断旅行后的告别”我还会再来,不过不是冬天,冬天总让人想驻足“。想到最后,又忘了一开始在想什么了。
每次写完点东西,读起来总觉得太缺逻辑联系,实在是比散文还要散,朋友也说是莫名其妙的就开始了,又老是说着说着戛然而止。无奈我脑中的思维模式就是这样,像不羁的在草原上飞奔着,也懒得去改什么,上次看后人评志摩,突然有了灵感,也自封个“野马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