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伊斯:《尤利西斯》(8)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创作的长篇小说。该小说讲述的是青年诗人斯蒂芬寻找一个精神上象征性的父亲和布卢姆寻找一个儿子的故事。斯蒂芬已经有了一个生理上的父亲西蒙·迪达勒斯,但是斯蒂芬只把他当成肉体上的父亲,他认为自己有能力变得成熟,也可以成为一名父亲,然而,由于父亲西蒙·迪达勒斯的批评和缺乏理解并没有成功。

因此斯蒂芬所寻找的父亲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父亲,这个父亲可以允许斯蒂芬自己也成为一名父亲。布卢姆寻找儿子从很大程度上讲则是因为他需要一个后代来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延续香火。由此可见,斯蒂芬和布卢姆两人都希望通过寻求为父之道来巩固他们各自的身份。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爱尔兰从12世纪初遭到英国侵略后,于1801年并入英国版图,作为英帝国的第一个殖民地。在史称繁荣的斯图亚特王朝(初名为斯迪瓦特王朝,是1371年至1714年间统治苏格兰和1603年至1714年间统治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王朝)后期。

当时爱尔兰184000户家庭中,只有24000户拥有一个或几个烟囱。爱尔兰有四分之三土地覆盖着小麦和其它谷物,人民却要靠马铃薯活命。1845年,因马铃薯枯萎病造成歉收,大饥荒持续了2年。由于饿死、病死或向美洲移民逃荒,爱尔兰人口从800多万降到650万。爱尔兰人民不堪奴役,各种形式的抗争与武装起义此起彼伏。他们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流血牺牲,前仆后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到1922年爱尔兰南部26个郡获得自治权,1949年这26个郡建立了完全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

乔伊斯幼年时代,爱尔兰还在英国统治之下。他创作《尤利西斯》时,正值爱尔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时期。由于殖民者的血腥镇压以及民族解放力量内部的矛盾斗争,爱尔兰的民族斗争多次受挫,有远见受爱戴的帕内尔因个人问题遭受攻击,被迫放弃领导权后死亡,使民族独立运动遭受了巨大损失,这曾激怒过支持帕内尔的少年乔伊斯。这也是他成年后因失望而流亡异乡的原因之一。

但在这独特的历史过程中,爱尔兰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倔强而勇于反抗的民族性格,以及一浪高过一浪的民族解放运动,已为世界所共识。爱尔兰的民族解放问题也成了一个世界性问题为全人类所关注。多灾多难又可歌可泣的爱尔兰造就了乔伊斯。尽管他远离祖国,终生在异国他乡专心构建他那新奇诡谲的艺术殿堂。

作品背景

乔伊斯从12岁起就熟读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他十分向往奥德修在海上历经千辛万苦最后回到家园的故事。中学会考时,乔伊斯曾写了一篇《尤利西斯--我喜爱的英雄》的作文,获优秀奖。奥德修海上历险的故事始终令他难以忘怀。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于1808年出版的《尤利西斯历险记》给乔伊斯以创作的灵感。

在该书的序言中兰姆写道:"尤利西斯的故事除了人以外,还有海神、巫婆、巨人、妖女等等。他们象征着人生外在的力量和内心的诱惑。这些具有双重意义的艰难险阻是任何一个有智慧、有毅力的人必然会遭遇的"。 兰姆的这段话可以说对日后乔伊斯构思其传世巨著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乔伊斯一家和布卢姆家(作品原型)相识。艾特尔·斯格密兹也为乔伊斯提供了许多关于犹太文化习俗的信息,他具有布卢姆式的胡子,而且和布卢姆一样有一个妻子和女儿。

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文本,以1904年6月16日都柏林人这一天形形色色的生活为创作背景。

人物介绍

利奥波德·布卢姆

布卢姆无论在长相、性情、行动上都缺乏英雄性,他卑微无能,性格略显多重。这是个流散到爱尔兰的犹太人,一个平凡无奇的广告兜揽员。在外貌上,是个身体稍显发福、面相颇为敦厚的中年男子。在性情上,他是个"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角色:在家中,关心妻子女儿、狗、鼠等;在家外,他也关心着流浪儿、难产孕妇、盲人青年及斯蒂芬这些需要关爱的人,是"有史以来最为善良、最温顺、最和蔼、母鸡下蛋都能伸手接住之好人"。在行为上,他是一个忙碌于吃喝拉撒、鸡零狗碎,沉浸于七情六欲,具有手淫、意淫等低俗习惯的凡夫俗子。他知晓妻子摩莉到处招惹情人,却无力阻止,反而借故离家,为妻子与情人约会创造条件。

总体说来,他是一个生性低调谦和、轻声细气甚至无声无息的人。但却因为他的犹太人身份遭到了周围大部分人的嘲讽和排斥。在离家流荡的近19小时内,他受到了戴汐校长、穆利根、爱尔兰市民、酒馆里的闲汉们,甚至妓院老板等爱尔兰人的歧视和侮辱,被医科学生狄克逊叫做"新型女性男人",被穆利根说成"属于两性畸形型",更被"公民"恶意攻击为"半阴半阳人,非驴非马的角色",他虽偶有反驳但无济于事,只能默默忍受;同时受到以卡尔和康普顿等英国兵为代表的英国殖民者的欺压,也只能畏惧地顺从。

由于社会地位低下,他不得不承受着这双重压迫,小心谨慎、卑微地生活着。布卢姆的这些举动乍看懦弱,实则是弱者无奈中的生存智慧,犹太民族的弱小使他们反抗的形式只能是在精神方面保护自己。作为一个遭受过几近灭顶之灾的犹太后裔,布卢姆对犹太人的历史遭遇和自身的处境非常明晰,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

摩莉·布卢姆

摩莉(布卢姆的妻子)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业余歌手。她出生在直布罗陀,父亲是一位军官。摩莉是一个粗俗性感的、有活力的、没多少文化的女性,致力于追求自身的快乐。但她又欣赏丈夫的品质。摩莉代表了爱尔兰的希望,好像她那淫荡的、自我补充的能量将英国殖民者和罗马天主教双重压迫推向一边,暗示了她将会生存下来并超越它们。她变成了象征爱尔兰的那位老妇人--"贴雷马科"中的送牛奶的老妪。她也变成了达奴--凯尔特生殖女神,从而替代了之前无生育力的爱尔兰的女性形象。

摩莉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她不关心政治,漠视死亡和道德,而且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摩莉是一个富于启示性的反常者。从摩莉的独白中我们看出,她是一个复杂但不世故的人。摩莉在自己的想象中重造现实,她代表了乔伊斯的情感以及《尤利西斯》中潜在的浪漫。

斯蒂芬·德迪勒斯

青年诗人斯蒂芬是一位精神空虚、意志消沉的青年教师。 斯蒂芬生活在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都柏林,斯蒂芬像这座危机四伏的城市中的大多数人一样无法摆脱道德瘫痪的阴影。他是一个性格上自相矛盾的人物。他孤独、颓丧,却又自命不凡,他多愁善感、精神脆弱,却又愤世嫉俗。然而,斯蒂芬在性格和意识上的逆转既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像斯蒂芬这样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一个严重异化的时代,除了沮丧和沉沦之外实在别无选择。

创作过程

1904年的一天,乔伊斯在都柏林街上和人发生冲突,一位中年人亨特把受伤的他扶起来送回了家。后来他听说亨特是一个受到歧视的犹太人,而且妻子对他不忠,亨特的精神更是令乔伊斯感动。乔伊斯对弟弟说,他想就此写一个短篇小说,题目就是《尤利西斯》。后来,他又想把它写成中篇,直到1914年,乔伊斯才动手写该题材。

连载风波

早在1916年,安德森和另一位编辑简·西普有幸结识了庞德,从他那里看到了乔伊斯手稿的片段。庞德一直在寻求刊登和支持先锋派文学的杂志。安德森收到庞德寄来的《尤利西斯》书稿后,安德森知道这部书稿的读者只能是精英人士,绝不是普通大众。《小评论》杂志一直寻找的稿件就是这类的作品。作品虽然有损杂志的销量,但却提升了杂志的地位。

《尤利西斯》于1918年起开始分章节在一家美国杂志连载,直到1920年连载到第十三章时,因包含有大量描写主角行手淫的情节被美国有关部门指控为淫秽。

连载和审判

安德森的自传详细记述了《尤利西斯》的连载和审判。出于对《尤利西斯》的尊敬,安德森丝毫没有更改小说的内容,而是"千方百计保存乔伊斯手稿的完整性"。

《小评论》开始连载《尤利西斯》后,安德森的辩护律师约翰·奎因曾建议安德森停止刊登《尤利西斯》,希望乔伊斯避开图书审查机构的目光,安心完成整部小说的创作,同时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在美国找到愿意出版这本小说的出版商。但是,《小评论》的编辑们拒绝接受这个建议。

1920年夏天,《小评论》杂志社收到一封诋毁小说第十三章内容的来信。它的观点代表了普通读者的愤慨,也预示了纽约抵制邪恶协会不久就会带给《小评论》的困境。"我认为这是最肮脏、最下流、最可耻的文字。提起它,甚至批评它都会脏了我自己"。

这封信让安德森痛心不已。她整夜都不能入睡,写了一封回信。"你知道我把他的作品当作文学的最杰出作品。你也知道任何了解我艺术修养的人都会承认你对艺术、科学和生活的无知。他不是为你而创作,他为自己、为那些关心他生活困难和伤痛的人们而创作"。在信中,安德森告诉该读者,只有饱经心灵重创的人才能像乔伊斯那样描绘他在人世间的经历。

1918年至1920年,几乎没有任何学者对该小说做任何评论,没有人喜欢这本作品。《时报》称《小评论》杂志为色情文学的走狗。1921年《尤利西斯》作品在美国和英国遭禁,其结果是邮局要焚烧《尤利西斯》作品,《小评论》杂志被送上法庭。

安德森的自传记述了她被捕后辩护律师约翰·奎因对案件的意见,"这是个清教徒国家,你们刊登了《尤利西斯》这样的作品,肯定不能逃脱法律的惩罚。我无能为力,但我会担任你们的辩护律师。这场官司从一开始就输定了。你们两个真是傻子"。奎因曾为《尤利西斯》的出版捐赠了1600美元;他出庭为安德森辩护的原因是尊敬乔伊斯。因此,他悲观的态度是由于他深知美国色情图书法的规定。奎因的辩护包括两点:乔伊斯的作品晦涩难懂,不可能腐化年轻人的心灵;和第五大道橱窗里的内衣模特相比,小说人物的所作所为算不上有伤风化。但未能说服法官,安德森被判有罪。

美国的法庭对《小评论》杂志的出版风波审判结束后,《纽约预言家论坛报》引用了法庭的判决书,"小说晦涩难懂,作者神经错乱"。对《小评论》杂志出版事件的审判,证明法庭的不公和色情图书法的威力。安德森的自传以饱含讽刺、不乏痛楚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愚昧、可笑、荒诞的审判场面。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之一:揭露殖民统治的罪恶,弘扬爱尔兰民族解放精神。

《尤利西斯》开卷第一章,小说主要人物斯蒂芬出场的第一句话问同住的马利根:"海因斯还要在这个碉楼里住多久?"然后又补充说:"要是他还要在这儿住下去,我走。"斯蒂芬讨厌马利根带来的英国人海因斯,不愿让他住在自己租的碉楼里。不久,他又想到自己是"一名仆人,一个侍候仆人的人。"因为依其宗教观念,英国人是上帝的仆人,被英国人奴役的爱尔兰人,包括斯蒂芬,就是仆人的仆人了。当送牛奶的老太婆来到碉楼时,斯蒂芬立刻想到:"一个四处奔波的老太婆,侍候着征服他的人。"穷老太婆是神话中爱尔兰的形象,"征服他的人"指海因斯所代表的英国人。斯蒂芬刚一出场,就在流动的意识里不断地控诉英帝国对爱尔兰的奴役。

当海因斯告诉斯蒂芬打算收集他的言论时,斯蒂芬想到的却是:"他们洗了又洗,擦了又擦,良心的谴责、内疚。可是这儿还有一点血迹。"这里,斯蒂芬用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怂恿丈夫杀人后,幻觉自己手上总有血迹的情况来揭露英帝国对爱尔兰的血腥统治。斯蒂芬看到海因斯"掏出一个光溜溜的银盒子,盒子上镶着一颗亮晶晶的绿宝石。"绿宝石象征爱尔兰,如同16世纪亨利八世将爱尔兰琴图案纳入英国王室纹章以示统治爱尔兰一样,所以斯蒂芬"心绪不快"。这时,海因斯又对斯蒂芬说:"你是你自己的主宰。"斯蒂芬立即回敬说:"我是一仆二主,一个英国的,一个意大利的。"这句话暗喻并谴责英帝国与罗马教会对爱尔兰的双重奴役。类似这种控诉英国殖民者奴役爱尔兰的情节布满了小说第一章。

散见于作品中那些谈论民族反抗与爱国志士的话题,那些有关民族问题的议论与斗争,以及遍布全书的对被侵略被压迫人民窒息而麻木生活的描写,清晰完整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文本第十二章里,作家用反讽手法,正面描写了殖民统治势力在集会上公开处决革命者的场面。作品先极尽夸张地描写了死刑之隆重:"愤怒的苍天打开了闸门,泻下一场倾盆大雨,这时场上聚集的人数至少已有50万,全部未戴帽子而听任大雨浇透。"连走红的街头演唱家也来助兴,总督携夫人登上观礼台,"外交使团全体出席",包括中国的"哈鸿章"(李鸿章)。接着小说亦庄亦谐地描绘了革命者刑前与未婚妻诀别的动人场景,使"主持这一悲壮场面的严厉的指挥官"也"擦掉了一滴偷偷流出来的眼泪"。"他曾经将数目可观的印度雇佣军绑在炮口上轰死而不眨一下眼。"作家颂扬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慨,揭露了侵略者的暴行。史载1916年爱尔兰革命兄弟会起义失败,竟有14位起义领袖被判死刑。这里,作品于嬉笑滑稽中揭露的正是现实生活里英国殖民统治的残忍与暴戾。

有侵略就有反侵略。小说第十七章,当布卢姆回忆女儿少年生活时,想起少女摩莉,"她不接受英国游客的请求,不许他们拍摄和带走她的人像。"其实这理由是不言自明的--仇恨侵略者。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有如此明确的反抗意识,这揭示了她生存环境的精神特征--爱尔兰民族同仇敌忾,反对英国侵略者。不言而喻,群体意识决定个体意识,而个体反过来也影响着群体。小说第十一章,当布卢姆在橱窗里看到"一幅豪勇英雄像"时,他的意识里泛起了爱尔兰民族英雄罗伯特·埃米特于1803年起义失败后在就义前留下的遗言:"我不要任何人为我写墓志铭--等到我的祖国在列国之林取得了自己的地位,到那时,只有到那时,我才要人为我撰写墓志铭,我的话完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最后遗言,震撼着软弱无助又关心民族兴亡的布卢姆,也鼓舞着所有为祖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取得地位而斗争的人们。

该小说里有些文字,看似与民族解放主题无关,实则是作品通过隐喻、影射等写作方法来表现此主题。如第12章,布卢姆在巴尼·基尔南酒店聊天,阿尔夫·伯根兴致昂然地回忆起前些日子进行的一场军民拳击赛。一方是大个子英国兵珀西·贝内特,另一方是都柏林的迈勒·基奥。迈勒的个子还不及对方的肚脐眼高,却因拳术高超打了珀西"一个落花流水。" 小说用夸张的手法、诙谐的语言,激情澎湃地描述这场拳击赛是"一场历史性的大决战",是" 一场殊死战,台上你死我活,台下激动万分",字里行间充满民族自豪。如"爱尔兰勇士立即对准贝内特的下巴尖回敬一记硬拳。英国兵躲过这一拳,可是都柏林人使了个左肘弯,正落在他身上,打了他个仰天倒。"迈勒获胜后,"全场观众爆发出疯狂的欢呼声。"这里写拳击赛,也是写弱小的爱尔兰与大英帝国的较量。人们在欣喜地回忆拳击比赛,也在宣泄被侵略的愤懑以及打败英国人的狂喜,形象地表达了爱尔兰人民打败侵略者的强烈愿望。

作品里没有正面描写受命于祖国危难之际驰骋疆场、杀敌御侮的英雄业绩,也没有抒写金戈铁马的壮志豪情。但是,作者以他自己独特的经历与体验为基础,以超越本民族局限的客观视角,站在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小民族一边,用独出心裁的艺术形式,尤其是通过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意识的自然流动,描写了爱尔兰的历史与现状,揭露了殖民统治的罪恶,弘扬了民族解放精神。

主题思想之二:以驳斥反犹太主义为镜子,批判爱尔兰的精神瘫痪及欧洲的狭隘思想。

文本中,在布卢姆整整一天的意识流动中,对犹太问题和犹太人命运的思考是最为重要的内容,它们散见在小说的各个章节。例如,在第四章,布卢姆看到了几张报纸,他认真地阅读着报上的信息,并勾起了对犹太人流浪命运的思考: "那一方土地生育了最古老的民族,第一个民族。最古老的人民,在世界各地流浪。"在第七章,当他看到排字工人倒排的"派特里克·狄格南"时,不禁想到了犹太人的历史,从出埃及,到世界流浪,到重建家园的理想。布卢姆对犹太文明的依恋,对故国的忧心可见一斑。第十七章是总结性的一章,布卢姆一天的活动便和犹太人的精神祭祀与民族历史对照起来。这些思考反映了布卢姆的民族根性和身份认同。

与此相对的,就是乔伊斯对爱尔兰人的反犹太活动的描写。反犹太主义的代表主要有马利根、戴汐以及聚集在小酒馆里的一批闲汉。对爱尔兰人的这一特征的描绘,展示了他们的狭隘视野和极端的民族主义。

因为犹太人施行割礼,所以马利根称上帝为"包皮收集家"。其他的一些爱尔兰市民对犹太人的态度与马利根几乎如出一辙,如第十二章中提到的鸨母、邋遢女人们和小瘪三,都对布卢姆充满歧视。戴汐校长是反犹太主义的代表。他将欧洲的诸多问题都归因于犹太人:"无论什么地方,只要犹太人形成帮,他们就能把国家的元气吞掉。犹太商人已经在下毒手了。古老的英国快完了。"在戴汐眼中,犹太人理应受到惩罚,无家可归。当斯蒂芬离开他的时候,他追了上来,说爱尔兰之所以被称为唯一没有迫害过犹太人的国家,是"因为爱尔兰从来没有放他们进来过",这种幽默在我们看来显得格外狠毒。

所以学者安索尼·朱立斯指出,乔伊斯通过布卢姆的形象表达的是对反犹太主义的驳斥, "《尤利西斯》因此不仅对文学,而且对犹太人都是一个好消息。这部小说是一种美学的、道德的胜利"。而布卢姆则成了世界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犹太人典型。

面对欧洲日益明显的反犹太主义思潮,乔伊斯作了深入的思考,表达了反对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人道主义思想,同时,他又超越了单纯的种族问题,反映了普遍的现实批判意识,表现了自己的精神逾越。

犹太问题并非《尤利西斯》关注的绝对中心,其批判的重心实际上是爱尔兰的精神瘫痪以及遍及欧洲的狭隘思想。犹太问题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其他民族的缺陷。尤其是爱尔兰人,虽与犹太人同为受压迫者,但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方主义是乔伊斯不能容忍的。所以说,乔伊斯的犹太意识,是以其现实批判精神为依托的,他是伟大的精神叛逆者,他负起了道德的重担,清醒地面对自己的祖国,用流亡和艺术,揭示民族的痼疾。

爱尔兰社会封闭保守的思想、狭隘的观念令乔伊斯难以忍受。他年轻时接受的是严厉的教会教育,并且被迫接受普遍公认的价值标准,这激发了乔伊斯的反抗:"教堂对缓解她的羔羊的精神和物质需要无所作为,而只是鼓励一种敬畏和卑躬屈膝的态度,这有什么用呢?"他的矛头指向了教会的虚伪。同时他对所谓的爱尔兰文化和民族复兴进行了尖锐的嘲讽。那些所谓的文化复兴者,沉迷于爱尔兰过去文化的荣耀,以致忽视了人们现实的生存需要。而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又是片面化的、狭隘的。"这不断兴起的民族主义结果变成了和压迫者一样的极权主义和令人无法忍受的运动,让他们来解放人民会有什么好处呢?"不甘于被限制在这样狭隘的空间之内,他要脱离这瘫痪的状态,为了惊醒处于"精神瘫痪"的祖国,获得精神上的解放,他选择了流亡。他不愿再去为他已经不再相信的东西卖力,不管它是家、祖国或者教堂。这正是乔伊斯反叛精神的体现。

乔伊斯用流亡展示自己的反抗与叛逆。然而在艺术表现上,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以爱尔兰(主要是都柏林)为背景的。这正是他的寓意,即以此来影射整个欧洲。他曾经明确指出:"我之所以选择都柏林为背景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城市是瘫痪的中心。"是欧洲的象征,"爱尔兰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一个威胁艺术家的自由和完整性的地方,剥夺了艺术家的独立,滋生了地方主义的偏习。"深感于此,乔伊斯要找到自己的出路,就是以"一种无畏的现实主义,像易卜生那样,剥掉欧洲城市中产阶级社会伪装的面具,暴露他们的精神虚幻和贫瘠苍白"。

他选择了流亡以守卫自由,用艺术为武器展开对现实的尖锐批判。这样,乔伊斯的犹太主义意识,对狭隘的地方主义、种族主义的警惕和批驳,对艺术真实的执著,都反映了他的精神叛逆和现实批判意识,真正体现了一个世界主义者的品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01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0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370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68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54评论 1 28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1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16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382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8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24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09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18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01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00评论 2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