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的文字和故事总是能深入人心。在这部小说里,我试图假借一位生活在明代的小文人,诉说他曾在黄河岸上生发出来的故事和情怀,借以描写故土,抒发世若春梦之感,亦试图窥探文人小说繁盛的那个遥远时代……
第七章 中秋家宴展文采 肃王牵线种情根
53.
“这酒也喝的差不多了,诸位应该写完了。来呀,把诸位大人的诗作呈上来,待本王一阅”。
肃王脸颊绯红,酒意已到了七八分。只见一位公公捧着锦盒将收集好的诗词呈了上去,肃王放下手中酒杯,饶有兴致的看了一遍。便叫身边的公公拿给书堂官令如海当众吟诵了一遍。
“素闻西北边塞之人粗犷,不擅于诗赋雅韵,今日看来,倒是他们偏颇了”。
“疏烟暮雨过黄昏、边城明月照高松、秋风明月上疏窗,这个组诗里面倒是不乏佳句,黄昏、明月、高松、秋风,西北秋日盛景描绘的恰到好处,当为一等”。
“这首《水调歌头》亦是佳品,只是从行文来看,倒像是闺中女子作的”。
令如海答道:“回肃王,《秋日杂兴》组诗是通判陶大人所作,正如肃王所言,《水调歌头》确是女子所作,此女子正是下官小女”。
“喔,这就难怪了,原来是令书堂女儿,怪不得文采斐然,这就说的过去了”,肃王说着,便往令如海身边望去。
“玉瑶拜见王爷,这首词不过是我胡诌的,王爷谬赞了。倒是陶大人所作组诗,让小女开了眼,小女子钦佩不已”。
54.
“琢之所作组诗是佳品,这首水调歌头亦是,玉瑶姑娘不必谦让。只是这词过于凄冷,闺中女儿家还是要开朗些”。
听到这里,令如海赶忙拉着玉瑶向肃王拱手,“谢王爷指点,下官和小女定然铭记王爷教诲”。
肃王挥手示意二人不必拘礼,打诨道:“玉瑶这般心境,许是待字闺中,没有嫁人的缘故,等到相夫教子之时,就不会这般强说愁了”。
玉瑶听到肃王这般说,脸上早已通红,恨不得躲到她父亲背后去,那份娇羞不已的姿态惹人垂怜。
“好了好了,玉瑶姑娘不必害羞,咱们言归正传,将本王的那对玉牌带上来”。
说话间,只见一位小公公从后殿捧着一个盘子走了上来。
“本王这里准备了赏赐之物,乃早年所得宋元祐年间玉牌一对,琢之和玉瑶姑娘上前拿了吧”。
陶宝山听到肃王吩咐,赶忙和令玉瑶一同上前,却看时:只见一对晶莹剔透的青白玉牌,上雕着“朝朝暮暮”“暮暮朝朝”字样。
陶宝山心下忖度,“这对玉牌似是男女定情之物,莫不是王爷在为我拉线做红娘之意……”,转眼看令小姐时,二人一瞬四目相对,更觉得羞赧不已。
闲话休提,自此后这二人诗词唱和、得空往来,不觉间生出倾慕、情根已种。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可以点赞添加关注哦。我会继续努力,写出更好的文章。
您的支持是给我最大的鼓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