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读书:《什么是最好的父母》听书笔记
本书作者:河合隼雄,临床心理学家,1928年出于日本,是日本心理学界响当当的人物,是日本心理治疗领域无可争议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该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作者提出的一个养育观:远离“标准病”,做有个性的父母。养育孩子,根本就不能按照指南来。好的养育,要依着孩子的个性来。比如,很多家长都说不能让孩输在起跑线上,要想孩子钢琴学得好,家长必须紧盯,或者想让孩子入学适应快,必须上学前班等等。这些说法每天把我搞得很焦虑。毕竟我是第一次当妈妈,没有任何经验。当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与其去寻找指南式的育儿方法,不如去发挥父母的个性,并且跟孩子的个性去发生碰撞。首先让自己成为“有个性的父母”,才能养育出“有个性的孩子”。
孩子不是标准件,不是生产线上生产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的个性生长节奏的独一无二的生命。父母和家庭也是千差万别的,如果凡事都想着按照标准做,不仅孩子会感觉到痛苦,父母也会感觉到很焦虑。所以说,很多家庭的那些激烈的亲子冲突和矛盾,往往就是来自于“标准病”。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不同年龄段养育的指南。
阶段一:学前期
很讨厌养孩子怎么办?总忍不住唠叨孩子快点怎么办?学前教育对孩子究竟是好还是坏?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好好地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
一是,形成充满信任的亲子关系。实际上,拥有充满信任的亲子关系的重点,就在于让孩子在这段关系当中充满了安全感。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呢?在刚出生的这几个月里,孩子通过母亲形成了对世界最基本的信任感,也就是一种类似于“没关系”的安心感。那怎么让孩子拥有这种安全感呢?肚子饿了,只要大声哭,就可以得到食物,遇到困难一定会有人来帮助自己,这就叫作安心感。怎么样都没关系,无论何时自己总能够得到帮助,这种感受对孩子至关重要。婴儿就是无数次地反复体验着“不安——没关系——不安——没关系”这样的过程,明白了这个世界基本上是可以放心的,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非常关键的安全感。
二是形成为人父母的直觉。除了在幼儿期形成信任的亲子关系之外,作者还特别提到了,你觉得你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却觉得你没做什么,这是怎么回事?作者说,这是因为你偷懒,让你失去了磨练自己作为父母的直觉的机会,这什么意思呢?比如说父母打拼挣钱,可以说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低龄的孩子,挣钱的重要性,比不上重要的时候妈妈有一句回应:“妈妈在这儿。”通过陪伴养成直觉,知道孩子要什么,什么可以让他开心,特别重要。所以为什么很多育儿专家主张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尤其低龄的孩子。道理就在这儿,从孩子小时候细致入微的照顾当中,你慢慢会摸到你孩子的脾气秉性。
所以,父母要信任自己,也要信任孩子。在养育当中摸索孩子的个性,形成属于自己的养育风格,比寻找标准答案更重要。
阶段二: 小学期
接下来就要进入到亲子矛盾最易爆发的幼小衔接和青春期了。认同孩子的个性,可以说是这部分的核心观点,其实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一到了孩子的事情上,家长们总会容易太过于心急,明明知道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问题,但眼前总想把孩子塞进确定的形状里面。养育孩子这件事本身也是一样的,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好,只让孩子去做那些早已经知道答案的确确实实的事。这样的话,家长只是把孩子的人生塞到所有人的最大公约数里面而已,孩子的个性也会一直被压抑下去。
人们虽然嘴上说重视个性,可是却没有能够看到孩子的个性,没有把自己的慧眼打开。而且个性是没有办法换算成数字来衡量的。在学校里学习怎么样、擅长哪些科目,这些都可以用数字来表示,简单明了。但是像“我家孩子很温柔”这样的事情,就没有办法用分数来证明。但是能这样说出口的父母,都是很自信的,都是很信任孩子的。如果能够干脆利落地用这种没法用数字表明的事情来评价孩子,比如善于帮助人、特别有爱心、很有眼力见、愿意做家务等等,那这个亲子关系一定很棒。只要家庭环境是平和的,对孩子是接纳和鼓励的,没有一个孩子会天然是学渣。
阶段三:青春期
父母们对于青春期真是谈虎色变,如临大敌,一个花季一样的年纪,怎么就披上了令人担忧的外衣?因为青春期就是指向独立、指向一个更大的分离的,这当然会给家庭养育带来冲突和不适。
这个阶段,父母一般会面临这几个问题:“为什么孩子上中学之后,突然就变得沉默寡言了”“为什么孩子总跟我唱反调”“当孩子烦恼时我该做些什么”“为什么青春期更容易出现身心疾病”。面对青春期,父母们最担心两件事是“早恋”和“叛逆”,我认为这些所有的担心、不解甚至愤怒,都是来自于对青春期的误解。
青春期一个最重要的变化是生理上性的发育,过去还只是个小孩,可一到了青春期,性这个因素就开始出现了。青春期其实就是孩子体内已经开始发育出孕育下一代的能力了,从而逐渐从孩子向大人转变的过程。
不过这只是成年人对于青春期的解释,孩子们本身所体验到的,就好像是身体哪儿都不对劲,情绪哪儿都不对劲,一颗孩子的心要逐渐去适应一个成年人的身体。于是这心里就有巨大的冲突表现出来,就是情绪化、顶嘴、不耐烦、喜欢独处等等。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的体验,他自己也控制不住,所以他想保持沉默,也是理所当然。
另外,青春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简单说就是弄清楚自己是谁、有什么特点和个性、喜欢什么样的工作、适合哪个类型的异性等等,这都是要在青春期去做的功课。如果自我同一性完成得好,就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孩子就要在成年期付出更大的代价。要孩子相对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父母必须在青春期给出空间,这特别重要。父母如果知道自己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一个巨大的压力下,经历自己身体和心理的巨变,应该就不会那样步步紧逼了吧!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不要针锋相对,要体谅他。孩子情窦初开,先祝贺他,再慢慢提示风险。孩子有秘密了,尊重他。我们要相信,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这种大的大是大非基本上都明白了,我们不用太过于担心,他们就是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能够懂他们、理解他们是最重要的。
比如,“你要是反对我的话,别光说烦死了,你可以说说清楚到底反对我的什么,或者哪里看不顺眼,咱们交流交流。”当然了也不是每次都这么说,不然孩子就知道你的套路了,需要敲打的时候就这么说:“我会说出我的想法,你也说说你的吧!”
尽量平等地去交流,重要的是,要拿出倾听对方说话的态度,真的听。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如果下定决心,拿出坚决的态度的话,孩子一下就可以感受到,我想这大概是与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了。只要让孩子知道,你的态度是认真的,那其实问题就不大。认真地倾听,认真地平等交流,而当你真的非常生气的时候,怒吼一声,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很多时候,一句怒吼而出的话,反而可以修复两个人的关系。
与其关注像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些冷冰冰的数字,不如为孩子做一次早饭,默默地看着孩子,或者平行地陪伴孩子做某些事。比如说我就主张孩子写作业,你不要盯着他哪个字写错了,哪个数算错了,你也拿出一本书来,或者摆出一个学习的姿态,在一边和他共度学习的时光,而不是盯着他一举一动。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要努力做到“言所行,行所言,言行一致”。
阶段四:成年早期
希望父母们能够慢下来,多多地用心去陪伴、见证、欣赏孩子的成长,也多多用心去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样就可以理解,养育孩子就是自性实现。这又出现一个新词,自性实现是什么意思?
自性实现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大约在1930年,在因心理问题来找荣格做咨询和治疗的人当中,他发现有三分之一是看上去似乎什么问题都没有的人,他们拥有地位、金钱、名声,是确立了自我的这种成功人士,也几乎是父母希望孩子成为的模样,也可以称为是完成了自我实现的人。但是正因为他们已经成功了,所以就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物质丰富的时代,孩子会越来越早的思考灵魂里的终极问题。
如果父母能够支持孩子的个性,允许他有自己的选择,选择属于自己的人生,那么他对自性实现的探索就不会受阻,也就不会听到孩子说“我父母替我活了我的人生,我就不用活了”这种令人痛彻心扉的话。
总结
当孩子遇到人生低谷的时候,她依然相信有人愿意帮助她,这一份温暖而坚定的生命底色,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养育没有标准答案、最好的父母并不等于完美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