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生的黄金十年
我“高开低走”
17岁,我从省示范高中毕业,考入首都985知名大学,成为了父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21岁,我顺利入职省重点高中,工作体面。成为了肤白貌美、薪资颇丰的“白富美”。
26岁,步入婚姻,老公家境殷实,浪漫的斯里兰卡蜜月旅拍成就了我人生的“高光时刻”。
28岁,生下千金,女儿聪明乖巧,不断有人说我是“人生赢家”。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和焦虑共存了十多年,常年的心理紧张,致使我在工作之后,遭受了两次心理的彻底崩盘,我抑郁了。
我本以为,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找到条件好的人嫁了,人生就可以一路顺遂,一劳永逸。
结果发现,走上社会才是人生艰难的开始。
先是在工作中,我既自卑内向,又不懂得灵活应变,不擅长争取机会,以至于在评奖评优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一向对自己高要求的我第二年就抑郁了。
再是当时我被派到学校的团委部门做干事,结果部门领导是一个喜欢打探八卦的大妈。可笑的是,我把她当人生导师,她却为我招来了各种非议。
再次是父亲所在的公司遇到了严重的财务危机,我们小家庭也遭到了一定的冲击。
最后是我的前夫,是个典型的妈宝男,没责任感自私自利,还一言不合就暴怒,用最恶毒的语言辱骂我,后来当我才知道这类人叫“自恋型人格障碍”。
我要用大量精力去维系岌岌可危的婚姻,又没有心力去把握机会,用奖项来证明我事业上的阶段性胜利。所有的期待和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让我心力交瘁。
我当时在单位就是状态极差还强颜欢笑,因为也不敢跟人倾诉,说有种抑郁叫“微笑抑郁”我是绝对信的,因为我有段时间就是那样。
幸福的人生赢家是我,焦虑抑郁的心理病人也是我。
30岁,我既没有评上职称,也和孩子她爸离婚了。
当然,离婚之前,我的焦虑和抑郁已经通过努力自愈了,离婚就是我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自己做出的及时止损的正确决定。
看起来,我的黄金十年,是从“一路开挂”到“高开低走”,但是,人生不可能一路顺遂,以前没吃过的苦,没走过的弯路,社会这一课,总会让我补上的。
但是,谁又说这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呢?挫折更让我扭转了人生前20年的错误认知,让我更加深刻清晰地反省自己。坚定地做出了积极的改变。
02
摆脱抑郁
重获新生
名校毕业的光环,让我在职场中对自己抱有较高的期待,但期待越大,落差越大。
入职后的第二年暑假,我抑郁到在床上起不了身,没有勇气和力气下床。
抑郁状态中的我,焦虑水平也前所未有的高。婚姻中吵完架后就会失眠,一想到未来,就万念俱灰。
为了缓解自己的抑郁焦虑症状,我也看了大量的文章,也经常劝自己想开点,也做过心理咨询,潜意识里我认为我的抑郁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
前年我又做了一次咨询,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我慢慢感受到了平和与宁静,虽然之前也做过咨询,但那一次,算是量变引起了质变。
从那以后,我从认知与行动上进行自我转变,加上与好友的交谈和倾诉增加,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焦虑和抑郁竟然被治愈了,而且自己的情商也提升了。
我主要做了以下4件事:
(1)自我肯定
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很累的时候,要停下来想想:我做这件事的起心动念是什么?
如果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而去做,为了别人的眼光去做,我们就是为了获取别人的赞赏和肯定,在这件事情上,别人的重要性反而超过了我们。
这是一种典型的向外索取的思维方式,而向外索取必然又一种结局,那就是求而不得,所谓:有求必有漏,有漏必有苦。
因为赞赏是别人给我们的,别人也能很轻易地把它们收回。
但如果我们转向内求,那么这种赞赏就是自己给自己的,谁也拿不走,而且心情好的时候,还可以多给自己一些。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说过:“宇宙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
我们不应当围绕着他人的价值观而活,而应该围绕着自己。
有人会说:我很少给自己肯定,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不批评自己就不错了,要说夸自己,我可真夸不出口。
这绝对不是你的问题,而是从小到大父母给予你的鼓励和肯定太少了,他们没有给你做好肯定别人的示范。
但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从现在开始,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天夸奖3-5次,针对具体的人做的具体的事来夸奖,夸自己也可以。
一开始做的时候,自己会感觉有点别扭,可以把这些夸奖记录下来,坚持一个月,就会发现,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都变好了很多,这就是“境随心转”的结果。
(2)正向思考
心理学、金融学等领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马太效应”,即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就是两极分化现象。
从物理学衍伸而来的“增熵定律”,就是指在一个封闭的孤立系统内,热量总是从高温流向低温,从有序走向无序,而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放到生活中解释,就是好事或坏事的显现,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如果我们不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来进行一定程度的“熵减”,事态就会滑向坏的一面。
所以说,面对事件,如果我们不去以正面的思维去看待它,而是任由负面思维的惯性去看待,那么我们就会变成一个颇具有消极价值观的人。
不是说消极情绪不好,而是说凡事要有度,如果消极心态大大损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就一定要转换思维。
如果有人说,我遇到事情,就本能地会从消极的一面去看待它,丝毫没有转圜的余地,怎么办?
没关系,我们不能改变每天负面事件的数量,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负面事件在生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改变?通过增加积极事件,将负面事件“稀释”掉。
把每天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快乐的、平和的、有趣的、有价值的事记录下来,尤其是,通过写待办事项,把要做的事情或者已经做的事情详细记录下来。
开心的事要远远多于那一两件不开心的事,那些不开心的事就自然而然不会过分干扰到你了。
你也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幸福的源泉。
(3)感知情绪
《开放心胸》的作者杰米·彭尼贝通过幸福实验发现,运用书写来表达自己情绪的人更健康。
感知情绪的最重要方法是写作,写作对于抒缓情绪有巨大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的大脑构造的不同,有些人性格直爽,思维敏捷,察觉到情绪,立刻就能通过争论表达不满,将情绪宣泄出去。
但有些人,性格内向,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情绪感知到了,但是碍于情面,没有表达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压抑。
这种压抑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导致一种情况:我们在遇到矛盾时,一时连“回怼”的思路都找不到。
然而到了半夜可能就会“文思泉涌”,对着“假想敌”“空气人”情绪激昂,思维缜密,滴水不漏,滔滔不绝地争辩半天。
我相信肯定有许多人有过这种体验,因为有一次上课,我把这情形跟班上的高中生说了,班上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放声大笑,点头如捣蒜。
堵不如疏,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影响心情的小事,如果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被我们压抑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郁结。
写作,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每日心理疏导,不用强迫自己在文字中找到解决方案,不要过于反思自己,只需要面对最真实的自己,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了。
对于内向的人来说,把自己的情绪写出来,情绪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大半。
写作,是疏解情绪的最佳良药,是心理咨询的最佳平替。无需成本,拿出一支笔,一个本子,动动手,把情绪宣泄出来吧。
(4)记录事项
作家周岭在畅销书《认知觉醒》一书中分析了焦虑的根源:“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说白了就是“眼高手低”。
“眼高”和“手低”之间有个巨大的鸿沟我们跨越不了,就会产生焦虑。那如何摆脱呢?就是把“眼高”和“手低”往中间拉一拉,缩小二者之间的距离。
把“眼高”往中间拉一拉,就是降低我们的期待,把目标分割成小任务,小任务的难度怎么来定呢?以稍稍突破舒适区为宜,每天给自己提一些难度稍大的小要求。
在这些难度稍大的任务中间,可以穿插简单的体力活和放松,比如楼下拿个外卖,回个微信或者买杯奶茶犒赏自己等等。这样能让大脑得到放松提高效率。
把“手低”,也就是行动力往上提一提,就是提高自己完成任务的效率感,在不管大事小事都记录到待办事项的情况下,只要完成事项就在后面打勾。
坚持下来,你会发现,你对自己的生活有满满的掌控感,提高了时间的利用率,你通过行动感受到了活在当下的充实和平和。
03
感谢挫折,感恩生活
当金钱、名誉、婚姻都没有得到我期待的结果时,才发现,那并不叫失去,我也得到了内在心灵的财富。而内心动力的强大,会让你发挥更大的潜能与价值。
30岁,我没评职称,但是我花了9年时间自己治好了抑郁和焦虑;30岁,我离婚了,但是我自在平和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那段“终日担心别人眼中的我是怎样的”“离也离不掉,过又过不好”的纠结日子真的一天也过不了,我也不会再过回去了。
因为困难,我的人生更扩展了深度与广度;因为挫折,我的生命,更有了一种韧劲。谁又能说,我那段难熬的日子是挫折呢?那是我们人生幸福篇章的伏笔啊。
现代舞奠基者玛莎·格雷厄姆说过:“从古至今只有一个你,这份表达独一无二,如果你卡住了,它便失去了。”
以前因为自卑,我并没有充分发挥我的特长,也不太相信成长的力量,以至于很多能力被自己“封印”住了。
现在我会抓住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做决定,大胆地尝试,不断地探索和积累。
所以,找到你人生最独一无二的表达吧,锻炼心灵的强大,从现在开始,拥抱幸福,乘风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