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学习之道》前三章,其实原定是今天看完一本的,奈何在上海这座城市玩了一把人在囧途。那就分开写写吧。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介绍的不可错过的阅读者有谁:
1.喜爱文学、艺术,却害怕数学的高中生
2.原本就擅长自己所学之物,还想学的更快更好的大学生
3.跨行业考研考博,还有不停歇地考证书的“烧烤族”
4.想要通过某一项重要证照的考试,但屡试不过而为此伤脑筋的上班族
5.梦想成为翻译官、设计师,为此进修,而不得不暂且在某处打工的梦想派
6.对某个领域充满兴趣,苦于没有学习方法的自学者
7.热爱各种新事物,想让自己更有趣的“智识分子”
看完上面这些你有没有被戳中?反正我是被点穴了,于是觉得抓到了稻草,恨不得一口吞下。但是耐住了性子,告诉自己这么重要的书要仔细读,大神都说了这书太好不能只读一遍!
讲了什么
本书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基本论调都是用例子引入思考,再加入理论和科学的解释,中间进行测试促进思考,最后有小结和提问以及案例。
这两章算是一个整体,主要讲了人的大脑都有的两种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专注模式是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是注意力集中的显现,多用于老路子中。
发散模式在学新东西的时候就会冒出来。看起来和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密切,更像是“弥散”在大脑之中。
拿手电筒做例子,聚焦的一束高强度光就是专注模式,而散光照的广的则是发散模式。它们对数学和科学的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应用
在读文章的时候二者的应用:应该先通篇了解此本书or此章节讲了什么,大致看看接下来要学的东西,然后再去详细的了解其中的原委。
在写文章的时候二者的应用:先专注模式开启确定初步的思路,再发散模式开启植入灵感的呈现。
在学习的时候应用:其实更像是番茄工作法,先用专注模式开启25分钟的学习之旅,然后休息5分钟转换心情去散步、去锻炼、去玩游戏、去冥想等等,开启发散模式。书中拿爱迪生举例来说明适当的休息会停止专注思维的运行,开启发散思维,而发散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的更加深度和具有创造力。要不怎么有句话叫做“会休息的人才更会学习”。
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专注思维会产生思维定式。沿着老路子去寻求解决办法很难开阔视野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很容易走入一个死胡同出不来。所以停下来换个角度去看看也许很快就能找到很好的方案。而我们过去的错误的学习思路就是—死磕。最后没把学习磕死,反倒把自己坑进去了。但是发散模式是要依附于专注模式下才能开启的。二者的实时转换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我想这也是番茄工作法学习一定的时间要休息一下的原因,这下找到了理论依据。
其他建议
还有两个学习的良方:一个是当天学了的东西就要立刻拿出来复盘,不然就会使得存量递减太快。还需要做的是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当初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火爆不是没有原因的。虽然现在不流行了,但作为受益者来看适当的重复会增加长期记忆的效果。这就和生涯里的能力退路区一个道理。无论你喜欢与否,这份能力你已经具备,那么不要放弃它,时不时拿出来回顾一下,这也使得你的过往付出没有白费。
另一个是要学会休息。如果把大脑等同于电脑,那么睡眠就是我们重新启动的按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电脑运行的很慢了,重启一下就又快了起来。所以好的睡眠对于我们高效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书目《学习之道》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
橙子学院码字岛第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