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身体很乏力,早上的大拜,最后108个对我来说有点挑战性。是放弃,减轻功课,还是继续挑战自己?这也是我思考了几次的问题。但其实,这只是念头在纠结。昨天,当我在拜的时候,因为用心不专注,数字已超过了预定的三组,我依然在继续拜,感觉很自然,也没有觉察到身体累。当我猛然记起,已经超过了日课训练的数量时,我就再也不想继续拜下去了。因为这时候“觉得”身体已经达到了“饱和状态”,到了累的临界点。所以,当我的意识不形成干扰时,困难其实不是困难,或者说,困难的力度没有先入为主那么大。
对于大拜,我以前通过转念的方法让自己能够融入于动作之中,以此让自己将抗拒心理转变为接纳和臣服。转念的结果是,通过观想的方式,使我觉得自己有特别多、特别重的业障。每当自己产生评判时,我都将对象想像在我前面,对他们进行“忏悔”。这样试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始终被业包裹,几乎总也清不完。这让我感到自己很沉重。
后来得益于明空老师的教导:“业也是空性。”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想出来的,如果能直接契入真心,那么,从真相层面看,“业”的确是一种幻相。
在修行中,有“无为法”的训练和“有为法”的训练。两种训练,当然“无为法”更直接,更究竟。可是为什么又要进行有为法的训练?明空老师说,“所有有为法的训练都是为了达到无为,都是为了提升定力深化无为。如果能在有为法的训练中契入无为,这样是最好的。当还无法做到时,可以先分开训练。”
这段话,说明有为法的训练是为了“提升定力”。我今早想到,它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意志力。意志力是成就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意志力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因为无为法的训练,不必从身体层面去训练,而是直接安住心性,是很容易让人懈怠和懒散的。但人会受制于身体的制约,如果不对身体进行有为的训练,势必会因为身体原因而导致无为的训练也无法进行。因此,有为和无为,需要同时训练,缺一不可。也就是心性层面和身体层面都不能放弃,即通常所说的“性命双修”。但无论是哪种训练方式,最终还是为了达到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