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清晨中模糊地醒来,翻身都觉得浑身酸痛,恍惚一阵后才想起来 —— 对了,我在高雄。
24 小时前,我从阴郁的台北来到酷热的高雄深山里,和俩好友参加这场斯巴达障碍比赛:全程 10 公里,共 25 项障碍——跳水坑、扛铁球、翻轮胎、负重爬山、攀爬单杠、在狂乱生长的树林间奔跑……走走停停,将近四个小时才完成。
一个老大不小的宅男这样折腾自己,落得一身伤,想起来挺好笑,但也挺热血的。
翻山
很多人会在途中互相搀扶,帮助队友前行。面对四米的高墙,我让队友踩着我翻过;当我用早已磨破皮的双手拉着沙袋,身旁不相识的人也会过来帮一把;有时候,一个人完成难度系数极高的项目,旁边围观的人比他还雀跃。“成全别人”或许就是这个竞赛的精神,也是它有趣的地方。
但也不免会遇到身边无人、孤单前行的处境。
大约在 6 公里附近,应该是最艰难的一段。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四月的高雄似乎提早进入夏天。这段赛道路线穿越两座山头,中午的烈日曝晒下,四围除了几片凤梨田和几座孤零零的坟茔,只剩下荒烟蔓草,几乎没有可以遮蔽乘凉的树荫。
我和队友走散了,独自一人跑着,只能听见自己的步伐和呼哧声。将矿泉水从头浇下避免中暑,但不一会儿头发就干了,嘴角能感觉到汗水蒸发后留下的盐。
意识和身体好像完全分开,跑不动了就用走的。除了祷告,只有一个念头:“不要停下。要么倒下,或者走完它”。不论哪个结果都是胜利,幸运的是我最终撑过那段路。
对抗
为什么要参赛?这段时间我也常问自己,直到一切结束后才想明白。
最初报名只是一时冲动,觉得自己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身体状态衰退了,心也倦怠了。本来只是想证明自己身体还未老去,才发现实际是想找回悄悄失去的面对挑战时的干劲。
有时候,设定好一个目标和时间节点,自己就会被迫做出改变。改变的过程,也是“对抗”自己的过程。备赛期间,我得对抗懒惰,回到健身房规律运动;我得对抗拖延症,放下手机去户外跑步;我得对抗将就的性格,多吃点蔬菜、多注重睡眠……这过程悖逆我的天性,结果却是甜美的。
说到底,我希望改变,告别过去,变成更好一点点的人。
身体的变化容易看见,改变内心却困难多了;每当我越挖掘内心,越发现藏在深处的软弱、懒惰、骄傲、嫉妒和自卑。才发觉,对抗自己,简直是逆水行舟。我知道,这副皮囊终究会慢慢被时间侵蚀,而我若愿意,内心却可以慢慢地改变,一天新似一天,想到这儿,又觉得充满盼望。
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 —— 林后 5:17
失败
当然,这不是说我已经做得多好,不过是开始学习拥抱自己的失败罢了。
记得朋友在挑战一个项目失败后决定绕过去,工作人员问他:“所以你要放弃了吗?” 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没有放弃,我只是挑战失败而已!”
我觉得还挺有道理。挑战失败也没关系,只要努力过就不算放弃。何况失败又如何?哪怕身边没人,也可以拍拍自己的肩膀,对自己说:“respect,下一次会做的更好”。
全程跑下来,许多项目都没有很好的完成,比如赛前一直想征服的爬绳项目,我试了三次还是失败。从两三米的绳上滑下来的时候,隔着手套就能感觉掌心热辣辣的,手掌因此磨破。虽然摔下来的时候挺丑的,但以这样的姿态失败,也是另种成功吧。
我喜欢斯巴达,因为这不是零和游戏,不存在你输我赢的关系,只要坚持冲过终点线的人就是赢家。对我这样一个从小就极不擅长任何竞赛类游戏的人而言,跟伙伴们一起跨过终点线的喜悦,是个人荣誉难以比拟的。
后记
赛后和队友们去吃心心念念的冰淇淋和烤肉,我看着奖牌三分之二的缺角,转头问队友下次要不要再参加?他们没人回应我,好吧,现在还是别提了,免得我将来没朋友。
我不是个爱跑步的人,但在这次训练慢跑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小小心得:
1. 慢跑是件高重复性、长时间的活动,可能显得无聊,却是利用时间聆听一张专辑最好的方式。比起听歌单,我发现自己还是偏爱从头到尾听专辑,可能是种老派的坚持吧。
2. 春天跑步是种享受。气温正合适,看着初春树上冒出的嫩叶、扑鼻而来的花香,让人容易忘却疲惫。
3. 别想着去努力,应该先找到目标。设定好目标,自然就会努力起来了(至少我是如此)。
4. 听很多人这么说过:人生更像是慢跑,不是短跑冲刺,落人后也没关系,坚持到终点就是胜利。
5. 运动前热身、运动后伸展,跟运动过程同样重要!
2023.04.17 于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