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通译】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学究】
文乃古献典籍,孔子重视教学有出处,不乱加臆造,尊重原籍,这是一种学习严谨态度。孔子通过对大量古籍梳理和再编,形成一种孔氏文化,这样不但便于传播,也更好统一了教育思想和学习范畴。
行乃践行仁德,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看沿途风土人情,补遗周礼失闕,也验证周礼社会实践,这是一种特别有效的学习方式,孔子教育不再拘泥于书本知识,更注重生活实践,同时也沿途传播礼仪仁德,使当时民风得以进一步修正。
忠乃忠实忠诚,是儒家思想核心要点。崇古述古是孔子提出的一种社会规则,也就是整个社会以仁德为中心,以礼仪为践行,使得大众认知归于一个共识,才能使社会有规律,有规则,不再有怪力乱神。
信乃坚定相信仁德,人只有有了信仰才会更好做到自律和坚持,也明白生活意义和传播礼仪决心。通过礼仪方式相信文化本源的善良和文化社会的共识,也就有了系统的学习内容,做到万众一心,形成特有的农耕文化特色,奠定了儒学重要思想。
【原文】(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通译】
孔子说:“圣人我是无法看到,能看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继续说:“善良之人我是难以看到,但能看到坚持善良的人就可以了。没有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行为是无法永久存在的。”
【学究】
圣人可传不可见,正如菩提可悟难以见一样,圣人是一种精神的导引,并非现实真人,是导引大家仁德的一个标杆;至善之人也是无法在现实中见到的,只能见到坚持去向善良的行为。
孔子为何如此说呢?这就是一种哲学辩证思维,纯粹的圣和善是没有的,圣善与恶伤是一种精神的两面性,无恶便无善,无善便无恶。
而对于实践过程中,明明没有却假装有的这种作风是不可取的,也就是真实无须假装,假装必定不会久远。孔子实践论就是一种始终如一的精神,可以无,也不会永远无;没有装有,总归最后会浮出水面,反而得不偿失。
【原文】(7.27)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通译】
孔子钓鱼以单钩而不用网鱼,射击飞鸟而不伤害歇宿的小鸟。
【学究】
人是自然界主宰的最高食物链终端,一切生物皆是人的食物,但人类取食也要尊崇自然生发规律,不能赶尽杀绝,最后危及自身生存环境。这也是最早提出的生态共生理念和环境保护思想。
钓鱼单钩有则有,无也不伤害其他鱼,如果用网网鱼,网了一些鱼而伤及更多的小鱼,导致鱼生态破坏;可以射击健硕的飞鸟成为盘中餐,但千万不要去伤及嗷嗷待哺的小鸟,不但要可怜生命,更要生态平衡。
纵观孔子的言行来看当今社会,人类正在为自己的贪婪付出无法想象的代价。孔子年代到现在无非2500多年,我们早就忘却先人的忠告,一是进步还是退步,一目了然,人类正在逐渐趋向动物世界。
【原文】(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通译】
孔子说:“有一种人明明不知道却人为臆造,我是不愿这样做的。多倾听,选择善良的跟从;多见识,选择合适的记住,这是智慧的次序。”
【学究】
反应真相,尊重事实是学问的重要环节。还没有搞清楚就按自己的认为去判断和演绎,就容易产生歧义,导致人为矛盾,这不是孔子研究学问的风格。我们总是自以为是,总是按自己过去的认知和标准去判断他人的对错,这是人类行为的一种通病,正所谓一次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精神洁癖。
多倾听,便是心与心的交流,听出言语内容背后的出发点,情绪所在,渴望点,听出言语背后的真实,才能更好尊重客观事实;多学而辨识,做好区分,从感觉认知到客观呈现,不再拘泥于自己的经验认知。孔子这里的做法就是最经典的教练技巧。
从这里看,孔子才是教练鼻祖,开创最早的教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