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科举制度为什么是伟大的,以及为什么是位于第二名,以及什么才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来讨论一下科举制度,这个中国对于全世界文明的又一大贡献。
历史上任何一个成规模的农业帝国都要面对农业产出总量有限的挑战。哪些方面能够使农业帝国尽量不受困于农业总产出的瓶颈,能够应对战乱和瘟疫、灾荒等不可抗拒的力量带来的损害是一个大问题。
通常认为,国家版图越大、地域态势越丰富、人口越多也就是各种资源丰富的一个代名词。
最佳的资源分配方式可以带来面对各种天灾人祸时农业帝国的强健性。
国家越庞大,抵御能力应该越强,但是越庞大的国家越难以管理,如何更有效地分配资源、管理人口等问题带来了国家治理水平需要不断提高的呼声。
传统上政权方式以血缘为基础,谁打下了江山,谁的血缘就成了权利分配的最根本依据。但是血缘不能保证能力。
如果任人唯贤,问题在于没有办法保障忠诚和政权稳定。
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探索之后,中国这个庞大的农业社会帝国,在隋朝建立了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这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科举考试制度目的是选举官员。从应试者中选取优秀者。任何人不论出身,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一种以人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进行的比较公平和透明的方式,给与所有人机会。
它于任人唯贤的制度区别在于,科举考试的内容是通过统一官方意识形态,以保障所录取的人才对于政权的忠诚。
换句话说,就是在认定的对政权稳定有益的考试范围中,考量应试者对它的理解正不正确、深不深入。
这在每一代读书人,继而在全社会中都形成一种对儒家思想深以为然的思想风气:所有儒家的思想都是对的,都是好的。也出现了因对其过度理解而形成的一些弊端,有的人为了信守所谓的“忠、孝”等儒家推崇的道德礼仪规范,牺牲自己的幸福,让生活在有更好、更理性选择的情况下,而选择了信守教条,墨守成规,让生命之花逐渐枯萎。
古代流传下来的例子里有“薛宝钏苦守寒窑18载”这样忠妇的故事。
我们庆幸的是生活在文明的现代,不必为了遵守儒家思想而选择与实际幸福相违背的生活。
但是科举制度在当时的农业帝国却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它贯穿了整个两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国得以在两汉衰落之后400年战乱中得以崛起,没有和西方罗马文明衰败之后一样,陷入长久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从公元500年到1700年这一千年多的时间里,中国一直领先于西方,科举制正是助推领跑中国领先的重要原因。
它使得中国在基本面上解决了农业社会的行政管理问题,在面对所有农业社会都必须面临的几大挑战上,拥有了相对强健稳固的应对能力。
它的贡献是如此巨大,以致于在今天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大英帝国、美国等采用文官制度的政府建立,甚至是一些非政府组织,都多少受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可以不夸张地说,科举制度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都具有相当大的贡献。
正是因为有了农业社会稳固的发展,人类才有能力在智力发展上进入更高级的阶段,诞生了单纯为追逐更高深知识而主要工作的人类中的一支,结出了思想之花这枚硕果,发展出了近代科学。
从此科学作为近代最重要的人类社会进步的主宰,开始异军突起,直至现在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以高科技为驱动的飞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