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岳今天有一篇秒上十万加的文章《孩子,再熬几年》大意是一个高三学生小斯因为不堪父母的严苛要求,而选择投江自杀结束了年轻的生命。他在QQ空间留下了遗言述说决定自杀的原因:他想得到父母的爱,却永远得不到。无论他怎么努力,面对的都是严苛的要求。“自己考98分,吃饭打嗝、夹菜姿势不对等都会被骂。”
连岳的分析非常犀利他说:“这些父母会生孩子,但他们并不会爱。他们本身可能就是恨得产物,或者是失败者,对世界,对他人有各种不满,自己没有意识,没有能力化解生存与心理上的困倦,唯一让他们有存在感,有权力感的就是控制自己的孩子。他们急需要一个超级优秀、超级听话的孩子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就算是天才,也有失误、有失败、有不尽如人意。更别说资质一般的孩子了。而这成长规律,他们不承认,不接受,他们认为孩子必须满足自己的意愿,而且得像微波炉,马上见效。”
连岳的分析反应了这个社会亲情的一种真实关系,他不是全部,但是非常普遍。
1父母
中国的父母大都不会爱,因为他们的父母也没有学会。他们把孩子视为自己的产品和工具,希望他们成为市场上价值最高的产品,为自己赢得经济和精神上的荣耀。这不是爱,这是一种主人对物品的情感。父母没有活明白自己的一生,一事无成,却希望自己的孩子事事争先,事事完美,简直像是农场主等着自己的猪仔长肥,那不是爱。
我的一位朋友,谈恋爱很多次,都是在父母的指导下进行的,这个家世好谈,那个学历不高得分,然而事情总不可能都按照他们的设想来,男方也是有自己想法的,希望缔结姻亲的被拒绝,希望分手的却总是情丝难断,于是在各种分分合合中已经是所谓的”大龄“,父母又着急得不行,每日在家咒骂女儿无能,不能抓住那个高干子弟金龟婿,偏偏要和那个不成器的纠缠在一起,直到女儿精神压力过大得了病他们才意识到危机。
这样的父母口口声声说爱孩子,其实爱的只是他们自己,他们想要的金钱与权力统统要通过女儿的生命实现,而从不问女儿要什么,尽管那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生。
2夫妻
夫妻之间又何尝不是存在着这样的”爱“。妻子苦口婆心地劝丈夫博取功名利禄,而丈夫真正向往的只不过是粗茶布衣田园生活,有书看,有人爱,有事做。他不想和别人一样创业,不想和别人一样呼风唤雨,只想做自己,舒服快乐的自己。但是妻子觉得不行,怎么可以这样呢,那样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一辈子籍籍无名,一辈子不被注意。
我曾是这样的妻子,用世俗的价值标准来要求所爱的人。直到我看到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里将这样的情感归类为重视“人际魅力”而忽视“品德”,我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自以为是和偏激。史蒂芬·柯维认为,如果一个人有“正直、谦虚、诚信、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这样的品德,即使他不善于与人交际,不善于登高一呼成为领袖,难道就说明他不是一个优秀的人吗?社会的变化使得时代对成功的定义愈发不同,一战前人们认为好的品德是成功的标准,而现在则更注重在人际之间的表现,如何最快获得别人的好感,如何获得别人的注意力,这是一种本末倒置。中国社会甚至演变成更加极端的结果导向价值观,笑贫不笑娼是大众心中秘而不宣的共谋。
归根到底,我们只不过是在计算自己的利益,那样的他更符合我们的理想,我们的心意,我们在冠冕堂皇要求别人去做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那只是我们的希望,并不是对方的诉求。用爱为理由去要求别人,替别人做决定,无视他人内心的真正声音,这根本就是不是爱,至少不是对他人的爱。
3人与人
这世间事,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如果我们有能力会要求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结果,我们认为是对他人最好的选择,我们并没撒谎,从我们的视角看出去这的确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好结果啊。然而,我们从始至终没有尊重过他人的独立性,没有想过他人的人生是自己负责的,即使再错,别人也无权干涉,更何况世界之大你怎么能够认为自己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完全正确。我们包裹在为你好外衣下的,其实是希望别人满足我们的内心需要。
有个简单的标准,任何干预成年人独立性的决定无论以任何理由都不是爱,也不可能导向爱的结果。我们可以建议,这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越界,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甚至是工作伙伴、下属,我们所有求而不得的痛苦纠缠,其实都源于我们在要求别人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而不是允许他们有自己的选择并且为此承担后果。
人生,谁能够永远正确,谁能够不犯错误地成长?不允许别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就是不允许别人的成长。也终将得不到别人理解,因为他们是在爱自己,只是不承认而已。
写作百日计划:【26/100】
既然来了,留下个喜欢再走吧,鼓励我继续写作~~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那就关注我的简书账号“钟西贝”吧,我是一个日日更新的勤奋少女,嘻嘻,希望你在我的文章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