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好多天的沟通话题,每天的往返路上,耳朵里全是各种安全感、情绪解读、暂停对话、了解动机、控制想法......每天都是听着同一个女声、用同一个腔调、同一个节奏、同一个背景音在那读啊、读啊......所以,今天在路上听着、听着,突然我就觉得特疲,一瞬间感觉脑袋是一个字都塞不进去了。于是,扯掉耳机、甩甩头发,去超市逛了一圈,捧了一堆水果和西蓝花,嘚瑟地归窝。
所以,今天就暂停《关键对话》有感,写点和啃书无关的话题。
O
晚饭在吃意面、啃西蓝花的时候,看到了一篇谈周六《奇葩说》里的话题:不给别人添麻烦,是不是一种美德。这个话题想想其实挺大的,抛开那些大于等于社交距离的人群不谈,仅讨论处于亲密距离的好友、恋人、亲人之间,“添麻烦”这个问题如果往深入里讲,其实是一个关于独立和依赖的选择问题。
“独立”和“依赖”这两个词,我应该是感悟颇深的。
追随着我的博客、微博、空间、朋友圈一路走过来的朋友们,无论是生活中的挚友,还是素未谋面的笔友,似乎给我的最多评价就是:能干、独立。因为他们看过我独自在办公室通宵赶稿、独自扛着沉重的大包小包、独自躺在医院扎小针刀、独自装马桶和安电灯泡;同时在闲暇之余又能一杯红酒配电影、敷着面膜捯饬西餐料理烘焙糕点、折腾花花草草写写画画、晒晒旅途看看风景、时不时还调一杯玛格丽特、来一份拉花的卡布基诺......
随着独处的日子如流水般划过指尖,我也早早就习惯了自己能做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的想法。以至于几个异性损友每每都会开玩笑说,阿琼啊,你这么独立,哪个男人还有机会啊。
是么?我不可置否地“呵,呵”两声。
记得前几年似乎有句鸡汤文字貌似很流行:“你若不坚强,软弱给谁看”。在告别了青葱岁月过度依赖的患得患失后、在那些很不习惯一个人的白天黑夜里,的确是这句话,每每矫情的在耳边想起,将一些乱七八糟、自怨自艾的情绪生生压了回去。因为,怕再受伤、怕付出后再失望,我开始拒绝别人的帮助,我固执地认为,只要内心对人没有期望,也就不会有失望。
昨天,和朋友聊起了我阳台户外木的地板,他想按我家样子也来一套,问是否做的是可拆卸的。我说是的,然后由此提到了去年发大水时,我独自挂在阳台栏杆上拉户外木地板的一幕......
那天暴雨下了整一夜,天还没完全亮,我就在迷糊中听见水声,爬起来发现阳台已灌满了水,水位超过了落地窗的门槛,开始往屋里倒灌。我慌忙抓起了一个桶,打了把伞,冲到暴风雨里,一只手撑伞,一只手用桶舀水往外面倒,但我舀水的速度根本赶不上积水的速度。判断有可能是户外木地板造成排水不畅时,我扔掉了伞,站上阳台边缘,一只胳膊勾住阳台栏杆,一只手伸进积水里,整个人几乎倒挂金钩般在水中摸索着抓住地板间的缝隙后,开始使劲往上拉地板。无奈沉重的木头泡了水只会更重,加上我攀在栏杆上,不能完全使上劲,如此这般在风雨中拉了足足十几分钟,浑身湿透也没撼动木板一分。这时,空中是依旧不停歇的倾盆大雨,地上是越积越多的浑浊雨水,我脸上开始慢慢分不清汗水、雨水还是泪水了......那一刻,我真的体会到了一个人力量的渺小,那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
在描述当时的那个场面时,我想我是有强烈的代入感的,因为那刻的感受太过深切了,画面犹在眼前。可能正因为这样,朋友也感同身受。他很快说,下次再有这样的情况,你打电话我,我来帮忙。
听到这话,我下意识就想像过往时候一样,说句“不用了”,但话到了嘴边,我突然嗫嚅了一下,这一次,我沉默了。
R
我想,任何事情到了“过度”阶段,都将变得充满压力,失去弹性,这是违反平衡的。或许应该试着在独立和依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要过分强调独立,也不陷入过度依赖。
I
适度依赖是一种能力。
也许很难用具体的标准去衡量什么是适度,但这种状态是可以描述的:良性的适度依赖,是既能自处,保有自我意识,又能在与他人联结的时候感到融洽和亲密,当有需要向他人求助的时候,充满感恩,能享受他人的帮助,并不为此感到内疚和自责。凡事去用“我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不是处处强调“你”、“我”之分。
良性的适度依赖是非常必要的,它意味着我们在跟他人发生交互关系,真正参与到彼此的生活当中,让我们深切地卷入到关系当中。
心理学中做过比较,两个人共同去完成的事情越多(即便中间出现过争执),他们对关系的满意度越高,对彼此的评价也越高。
这是因为,在协作共处的过程中,人们投入了精力和情感,有利于他们更积极地看待关系。
很多人不想依赖他人,是有一种现实的担忧:寻求帮助或与他人协作是不是给别人造成负担?
虽然客观上来说是给对方增加了一项任务,但是这个任务背后却展示了你对他的信任,也给对方一个去展现自己的机会。如果是关系亲近的人,他们透过你的“依赖”重新认识自己,会变得更富有动力和价值感。而且这种依赖不会仅是单向的存在,你的信任换取对方的信任,他也会愿意增进与你的互动。最终,你们之间会形成彼此依赖的关系。
那么,如何达到良好的适度依赖状态呢?可以做这么几件事:
1、多沟通多交流 依赖的前提是你们的关系有一个向彼此开放的态度。当两个人自我暴露得很充分的时候,才更容易坦诚和开放的面对彼此,也更容易产生相互依赖的情感。情感是催化剂,能催化一些亲近的行为,比如求助、协同、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让对方去为你做一些事。所以,想要关系产生依赖,首先一定要在精神交流的层面有基础的交融。
2、适度示弱 这种示弱并非刻意为之,任何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只是有些人掩藏了起来,不愿示人。当你愿意在亲近的人面前舒展你的脆弱,以真实的面目面对TA时,也能激起对方渴望被你依赖、渴望保护你的欲望。这有利于你们之间打破彼此疏离的屏障,脆弱是一个突破口。
3、尝试一起完成需要协作的事 依赖不是低姿态完全仰仗对方的行为。其实真正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关系后,谁帮助谁多一些,谁为谁多做一些,就不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两个人会渐渐形成“我们”的思考角度,而不是过于区分“你”和“我”。所以,在不敢确定是否可以依赖的时候,可以试着多去协作,这样可以感受到你们是彼此需要的,是可以一起将事情完成得更好的,形成了这种融洽的氛围后,再提出一些要求便不再那么难以开口了。
4、主动提一些合理的小要求 过分独立地相处,会渐渐变得疏远,似乎你们并不彼此需要,又何谈依赖?所以,偶尔提出一些要求和希望,让对方为你做一件事,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有价值,你们的关系也会靠近。
5、开诚布公地讨论你们希望的相处方式 适度依赖的“度”,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刻度,是因人而异的。要找到最适合彼此的相处方式,除了在磨合中摸索,也需要两个人能坦诚地去讨论,建立一个适合你们相处的模式,找到一个折中点。
建立良性的依赖关系,需要我们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有真正的联结。人与人之间也就是靠着相互羁绊、生长出枝藤缠绕的情感,才能一起共同面对生活的艰难吧。
D
其实,很庆幸在过往的独立生涯中,让自己保持着积极向上、相对乐观阳光的心态,所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需把握好和亲近人相处的度和模式,学会适度的示弱、学会向他们提出一些合理小要求,就能让相处变得更加灵动。
那么,从此刻起,就让“不用了”不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