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我上次说的那个澳大利亚人吗?那个立志要落户中国澳洲美男子,如果还没看过的可以关注我们公众号,了解一下这个歪果仁学习中文的趣事。
我给这个学生上课的模式和其他学生不大一样,原因如下:
1、这个学生没有使用任何市面发行的教材,需要自行准备教学材料
2、学生自己会带着很多问题来上课,是个典型的“问题”学生
昨天上课,学生就猝不及防抛给我几个问题:
1、“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我常常听到别人说,但是我猜不到是什么意思?
2、“把”是什么意思,我常常听到别人说很奇怪的“把”字句,但是我只会说“我把瓶子放在桌子上”这种句子
3、“当”是什么意思,我知道“我当老师,我想当老板“这样的意思,可是我听中国不是这样用的?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给学生回答呢?
“并”的解答
我首先跟学生说“并”是常常用在否定句中,用来强调或者反驳,我当时说了个单词是retort,还好说对了。
然后给学生举例子:
A:很多中国人都觉得外国人很有钱?
B:外国人并不是都很有钱。
瞬间学生就懂了,然后给学生举了更多例子,如:
并不简单 并不同意 并不赞成 并不知道
这些用法都是针对反驳对方的某个观点的。
当然,也跟学生说了一下“并且”和“并”,虽然意义上非常不一样,但是刚好上节课我们学习过这个生词。
解决完“并”,我就开始说“把”字句了。首先我先把其结构写在白板上
S+把+V+O+ 其他
然后引导学生说几个他知道的句子:
我把书包放在地上。
我把衣服洗干净了。
我把作业交给老师。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学生会说的“把”字句是比较常见的表示物体空间位移和因动作而发生的某种变化。但是表示某些不如意这种语义的学生不会,如:
我把他打了一顿。
我把以前学的都忘了。
我把钥匙弄丢了。
但是,我给学生说“把”的语法意义是一般不说是disposal(处置义),直接说对S 对O 做了什么,然后一般有一个变化/结果。
接着学生就能举一反三了,学生说:
他把车开走了。
我把那个人杀了。
就这样基本解决了“把” 字句的问题,当然还跟学生说了一下“被”,关于“被”的问题,我们下次再细聊。
“当”的解答
学生能明白“当”作为一个动词时候的用法,但是还有一个结构,也是我们在口语中常常使用的,那就是“当......的时候”。如:
当我吃饭的时候,我不喜欢说话。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跟学生说一下就是英语“when”引导的从句,这个是中国人常常说的。学生就一个劲点头,说道:“是的是的,我经常听到。”
其实汉语中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常常引申得太远,以至于人们觉得两者在意义上没有什么联系,或者是看不出来有什么联系。比如说,形容词的“老”和“老师”、“老虎”的“老”有什么联系?从构词的角度上看,两者的词义已经很不一样,“老师”的“老”变成一个词缀,跟表示年龄大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这样的例子很多,“白色”的“白”和“白费力气”的“白”是同一个“白”吗?“花钱”的“花”和“花朵”的“花”呢?
我记得大学的老师是说可以把这些都看成两个不同的词,只是在汉语里表示这两个词的发音和汉字刚好是一模一样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接受这种看法。虽然我不太接受这种看法,但我还是这么说了,学生也能接受。
我基本上认为,这些字词的引申都是有一定方向和规律的,只是,我们没有好好研究出来而已。我记得当年我和一个研究生同学点点一起写过一篇文章,里面就提出我们认为的“黑”和“白”的引申方向和路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哈哈哈,好像有点扯远了。Anyway, 一句话就是说一个汉字有很多义项,汉字和词并不是等号。
果然,我们汉语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对外汉语老师们常常更新自己的知识。
课堂的后半节课是教师准备的材料给学生上课,昨天我们学习的主题是中国方言,用的是慢速中文上的文章。慢速中文slow-chinese 里面有很多适合中高级水平学生学习的材料。感谢里面的老师辛苦工作啦。
说实话,我还是挺喜欢这种带着很多问题来上课的学生的。因为:
一、学生学习动机强,自主发现问题,并且是当下学生急需解答的。
二、课堂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老师不能每次都说下次告诉你吧。这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可能有所降低,所以需要老师平常加强知识装备。
三、有挑战才有进步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