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生于传统士大夫家庭,从小饱受诗书字画熏陶,抗战初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师承沈从文,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金庸誉之为“中国味”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字干净而传神,谐雅兼具,植于一方水土,涵盖人生百态,堪称一部“文化小说”,每一处都透露着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人生深入透彻的思考。他的娓娓道来,在那个风云巨变的时代是中国文人的别样记录和温柔的心灵抚慰。
对汪曾祺老先生的评价:
铁凝主席称:“他像一股清风刮过当时的中国文坛,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能够靠纯粹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的作家是幸福的。”
他就是一个从容的“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寞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馨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
被评为“扬州五十位文化名人”的朱延庆评价汪老:“汪老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有水气,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水,变化如水,然而有涟漪,甚至波涛。水本无色,而色最丰;水本无形,而形最多。汪老的作品展现了平淡、自然、温和、隽永、五彩缤纷、无穷无尽的世界。”
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汪曾祺的文字如秋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读罢,心灵如洗。”
在我心中对汪老的人物刻画就是一个儒雅、睿智、温柔如水的慈祥老人。对汪曾祺老先生最初的印象应该是在高中还是初中的语文课本中一段关于高邮咸鸭蛋的描写,原文好像是:“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当时读到此,不争气的口水就从嘴角流下来了,这句话扎根在我的脑海里很多年,直到现在依旧印象深刻。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字的魅力就是有这么大,通过阅读文字,我们在生命的某时某刻和作者共鸣,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进行了一场灵魂的对话,这种感觉真的太美妙了,我们一边感叹作者的人格魅力,一边在作者构造出的世界里遨游,通过作者的眼睛感受和聆听他人眼中的世界。静下心来读汪老的散文,感人生百态,悟生命真谛。